【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與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清華大學及國父紀念館於中山大學圖書館聯合舉辦《發揚道統:孫中山時代展》,現場展出距今超過百年、清末民初時期的珍貴史料共40件,包括孫中山罕見的大字墨跡,以及首度於台灣展出的1911辛亥年「武昌起義剪辮布告」,並舉辦主題論壇「中華民國作為共業?—民國與台灣國際論壇」,邀請多位學者對談與會。
開幕式由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文學院院長賴錫三、圖書與資訊處處長賴威光、中國文學系主任羅景文、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簡禎富、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楊儒賓、文物館館長謝小芩與專案執行長游淑芬及國內外重要學者出席與會。
《發揚道統:孫中山時代展》由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莫加南與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楊儒賓共同導覽。莫加南表示,《孫中山時代展》以孫文的國際性、中華性與本土性為主軸而開展,希望透過這3個面向,引領觀覽者思考孫中山生平暨其革命歷史,以及辛亥革命背後的「道統」思想傳承。
展覽內容包括晚清民初的書法、照片、報紙、藝術品等不同媒介的珍稀文物,以及孫中山本人、辛亥革命與台灣日治時期反殖民運動相關檔案,如孫中山墨寶「壽字中堂」、頭山滿書寫的「草書條幅」、「洗心方斗」、余漢謀「致蔣介石、孔祥熙、孫科、居正、于右任等人秘電」、「武昌起義—鄂軍都督府剪髮辮布告」,以及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等相關照片等珍貴史料。楊儒賓還特別帶來私人收藏「起義後各地都督府聯絡電報」,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至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期間流傳的原件,首次正式於世人面前公開展現,史料價值十足。
莫加南提到,以孫中山為首打造的民國共和體制,在兩岸分治後仍存續於東南一隅的台灣,讓人不禁思索,道統的重構是否在島嶼已隱然成型?並反思在邁向當代,著眼跨文化、國際化的過程中,台灣丟失或存續何種中華傳統裡的要素?此外,若維繫固有的文化基礎仍是未竟之業,又該如何實踐?特展展現孫中山暨其時代內涵與歷史意義,可思考孫中山在想像、孕育中華民國時所展現的價值體系和文化理念及其對於民族的深刻關懷,並一同探索中華民國的現代轉型如何誕生。
主題論壇「中華民國作為共業?─民國與台灣國際論壇」由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莫加南主持,邀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萬毓澤、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智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汪宏倫與美國南方衛理會大學歷史系教授克禮(Macabe Keliher)進行對談。
此外,「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標竿計畫主持人莫加南圍繞特展概念,策畫3場「重新思考民國革命的理念與再生:國際系列論壇」,邀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齊慕實(Timothy Cheek)、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李蕾(Leigh Jenco)、波士頓大學教授傅士卓(Joseph Fewsmith)、墨爾本大學教授史峻(Craig A Smith)、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教授傅佛果(Joshua A Fogel)、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徐啟軒、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鄭小威(Zheng Xiaowei)等國際重要學者進行系列講座討論,期望藉由深度對談,為現今的台灣民主社會風氣與中華民國所承襲的道統概念,重新建構對話的橋樑與相互轉化的可能。
《發揚道統:孫中山時代展》由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與圖書與資訊處、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與圖書館、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主辦,國父紀念館、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協辦。
《發揚道統:孫中山時代展》即日起於中山大學圖資大樓3樓藝文展覽室展至112年1月6日,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早上9點至晚上9點,六、日及國定假日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