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原本就是地震國,2010年曾發生規模7.0的強震,當時因為震央鄰近首都太子港,包括海地總統府、國會大廈和太子港大教堂等重要地標,都因為地震有所損壞。當時這場地震,造成22萬人死亡,專家分析原因,海地建築法規輕忽防震設計,恐怕是每次強震都災情慘重的主因。
海地多年來一直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政治動盪與貪污嚴重,外債沉重,而且天災頻仍。2004年的珍妮颶風曾造成3千多人死亡,2008年8月底至9月更接連來了4個颶風,造成800多人死亡,許多災民流離失所。而在2008年5月,海地因為全球糧價上漲造成老百姓買不起糧食,民眾群起暴動,促使當時內閣下台。
也由於政府效能低落,加上多個政府機構遭震垮,使得這次地震的災後救援工作紊亂無章,包括聯合國、美國、多明尼加與台灣等國緊急馳援,幫助海地度過最緊急的時期。尤其是鄰近的美國,幾乎是視為國內災害,民間與政府一齊動員,募款、賑災、並調派軍力協助。
然而禍不單行,海地南部在3月間遭受洪水肆虐,颶風托瑪斯則在11月初侵襲西部,造成20多人死亡,更加劇了10月間爆發的霍亂疫情。此次大規模疫情,迫使海地政府於10月22日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11月10日首都出現首宗霍亂死亡病例,直至12月底已將近3千人死亡。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則於12月3日引述衛生官員的說法,預估往後半年間可能還有65萬人將感染霍亂,亟需大量的醫療援助。
海地地震也突顯出,窮國民眾面臨天災時更為脆弱。孱弱的社會經濟體系無法支持救難與重建,只能依賴聯合國與各國慈善團體的介入資助,因此地震一年後仍百廢待舉,且無力遏阻霍亂疫情。衷心期盼海地近代的苦難能就此終結,絕處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