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 馬仕進/ 專論
社會新聞對於抄襲,引用或是名人出現「引用」他人文獻,或是提到學生時代某一些公眾人物的成績表現,動輒以資優甚至以「學霸」名之,重視學識輕人品的現象已經到猖狂泛濫地步。轉變為「學閥」、「政要」、官員或是博士班一直不畢業的學生,他們出事之後,社會輿論批判,但是民眾為何不檢討,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品德教育被蔑視,為人處事的基本底線不要求,反而是才藝或是名校吸睛。開始工作之後,投靠政治,權謀第一,奸詐當道,整個社會哪有不亂,國家豈有不亡的道理?古代進士出身的秦檜,嚴嵩,外文語言專業優異的和珅,是人才也是科舉寵兒,他們禍害國家民族多大?翻閱歷史就明白。
學霸是起源於中國大陸的網路流行語,也是一種校園現象。此網路語言,用以描述刻苦學習、學識豐富,並在某一領域確實取到某些成績的人。
具備此義的「學霸」一詞始流行於2012年。此後每逢考試季,關乎「學霸」的媒體報導常見諸報刊,引發熱議,藉此詞可表達之情感可褒可貶。由它亦衍生出一批描述學生學習狀況的詞彙,其中有成體系者。
《北青報》調查指出這類詞彙業已深刻印象同學間人際交往,部分學生心理壓力亦因之而生。對此稱謂及其現象,有正面稱讚其體現尚學勵志之積極精神者,亦有批評其帶戾氣、製造隔閡者。客觀評價這個詞彙,多帶有貶義或揶揄意味。
資優教育與資優生的名詞社會一般耳熟能詳,臺師大特教系教授蔡崇建在論文中對資優學生下的定義如下:
一、一般智能,二、學術性向,三、藝術才能,四、創造能力,五、領導才能,六、其他特殊才能,如在肢體動作、工具運用、電腦、棋藝、牌藝等能力具有卓越能或傑出表現者。
資優認定,高智商一直是一個重要衡鑑的指標。最早國外學者Terman等人對資優兒童的研究,即以智商作為檢選研究對象的依據,因為智能行為被認為係影響個人在校學習活動最大的關連因素。
於教育上重視資優學生的自主學習及自我統整的學習,因此整個社會盲目崇拜資優,甚至寵壞這些功課才藝傑出,然而脾氣或是人際差,品格有缺陷的少數「人才」,最後用他的「高智商」和名校光環當作奸犯科的墊腳石。
高雄市前聞局長丁允恭,政大博士生林秉樞算不算資優?他們出事之前,何等「炙手可熱」,前途看好,真相揭穿之後又何等狼狽?
丁允恭就讀建國中學時開始辦地下刊物《火種》,支持黨外運動,批判萬年國會,反對國民黨的威權統治與國民黨扶植的組織「薪傳社」。
考取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之後,成為學校風雲人物,曾擔任第十七屆臺大學生會副會長,投身工運、社運。畢業後,丁允恭曾在各大學修讀碩士,最後為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碩士畢業,對參與政治很有熱忱。就讀臺大研究所期間,與臺大、政大大學部學弟妹組成10多人的「派閥」,被成員稱作「派閥長」,頗有領導架勢。所有表現符合資優要件,尤其領導能力,社會運動的表現。畢業後,曾為媒體專欄作家,獲時報文學獎及聯合報文學獎。新聞報導稱之「才子」。
林秉樞為政大博士班學生,但友人爆料,林大學念的是中原大學,研究所則是中央大學,到了博士班才考到政大,「這麼多年過去博班還沒畢業」。不過一路力爭上游,頂個博士生頭銜也是不容易。林很愛炫耀自己的臉書很多名人留言、說自己人脈很廣,曾說自己跟前立委黃國昌很熟,媒體報導提到「但最後發現所謂很熟大概就是合照或是常常去人家臉書下面留言。」林秉樞也自稱民進黨新潮流一直要延攬他,私下詢問,新潮流人士都說沒這回事。林還會利用這種「宣稱很熟」的關係去恐嚇其他人,最後查證對方僅僅只是聽過林男的名字。
舉丁、林兩人年少得志,人前風光例子,看他們就讀學校及學歷,屬於優秀人才。本來資優不是壞事,屬於教育一環節,同時也是人力資源。政府公部門或是機構政黨交往的,互動的或是重用的,如果只是學生時代舞文弄墨,投入政治活動,他日風雲際會登上權力高位,「權力就是最好的春藥」,在有恃無恐,後台有人的情況下,自然膽大妄為。所以敗在私德!梁啟超曾說:「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旨哉斯言!
台灣受限於自然資源的貧乏,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主要係依賴教育的普及和高素質的人力。所以,人力資源的開拓與維繫,尤其青年才俊的培育訓練,是台灣現代化社經結構轉變上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可惜的是當局識人不明,黨同伐異,用人唯親,一旦壞事東窗事發,紙包不住火,醜聞完全壓不住而爆發,明星才子或是帥哥丟人現眼之後,退出職務。「淡出江湖」日子久了,民眾也淡忘,這樣就產生不了警惕心,沒有道德是非標準的世代,人心必然崩潰瓦解。
特殊教育法及其施行細則之「資賦優異」一詞界定包括:一般能力優異,以智力水準為主要指標。學術性向優異,以學科性向為主要指標 ,及特殊才能優異 (以美術、音樂、舞蹈及體育等特殊才能為主要指標) 等三類,此一界定涉及「資優」及「特殊才能」兩個類型,也是傳統上資優教育的對象,其共同特質是高智商及高創造力。可惜操行表現不易評量,屬於主觀或是「抽象」,無法列入法律,也不會當作首長用人的考量標準。
也有西方學者認為「資優」不應單純視為一可量化、可測定及可鑑別的概念結構,學習者的成長是持續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其需要亦有不同,基於個別差異的事實,教育應重視個別差異公平機會的滿足,及認為「資優行為」可以經由學習環境的規畫設計予以培育訓練。
資優概念的釐清認定,應從教育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的觀點作綜合探討,以此為基礎,在「資優概念」形成相當一致的共識之下,鑑定的工具與方法的選擇與施行才能有所依循,而品格教育輕忽,社會價值上的偏差,導致情操培養的疏忽,最終釀成「功課好卻自私,有了地位謀求財富與美色,盲目崇拜的異性自動獻身」,這就是整體社會價值觀偏差的所在。極少數菁英才會發現這種惡質社會文化,才會不屑「肉食者鄙」的嘴臉
整個社會不講究品德,官員不愛惜羽毛,才子或是領導才能再好,學歷與人脈適足以濟其惡。
一名退休國文女教師針對最近新聞討論名校及學霸問題,她在臉書上指出:「我沒有要加入戰局,也沒有要貶低哪個學校,純粹以生活經歷,提出心中的疑惑。」四年級生,師大畢業,這名務實的教師說:「從不知道考上師大可以稱為『學霸』,是我無知嗎?」
女教師繼續表示:「我師大的同學及就業後的同事,在談及自己『北一女中』畢業考上師大,是認為自己沒考好,或是說因經濟因素填師大。他們也不是看不起師大,而是因為師大畢業後加實習是要綁五年,生涯規劃會受限制;而且師範體制授課內容傾向教育,和『台清交成』不太一樣,所以師大理工科的志願順位一向不頂好,文組還不錯。」
非公費考量,建中、北一女的學生很少以師大為首選志願。很多中南部的老師和家長會鼓勵孩子讀師大,有公費,畢業又有職業。所以那位立委的年歲,考大學時師大應該已經沒有公費了,少了公費的誘因,連中南部的孩子也不會將師大當前幾志願了,師大的名次更往下滑了吧!尤其是工科,連中字輩的學校都跑在師大前面了,哪來的「學霸」?女教師繼續分析:「那位立委會去補習考台大研究所就知道她對考上師大是不滿意的!我不是反對人往高處爬喔!」
也有親友在臉書上留言:「其實我一向不喜歡學霸這個詞語,成績好就可以霸凌別人、睥睨他人嗎?我不相信成績好的人會喜歡被稱為學霸,可不可以換個用語?」
另外有人回應:「都是媒體惹的禍!喜歡用一些誇大的名詞,譁眾取寵!動不動就是資優生,不然就是學霸。」
補習班作文教師瑪耶對學霸、霸凌詳細解說給學生。「霸凌」一詞,源自對英語bullying一詞的音譯兼意譯,除了做名詞外,也可做動詞使用,此詞和「欺負」、「欺侮」、「欺壓」以及「欺凌」等詞同義。霸凌這個中文名詞最早出現在2004年8月31日由兒童福利聯盟所公布的「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是由bully取其音義所翻譯來的,之後這個中文名詞的使用越來越廣泛,現在已經是相當常見的名詞了。
擅長以古文字學上課的瑪老師解釋:「霸,霸道或是春秋五霸,霸由雨+革+月構成,意思是月像革浸泡雨水慢慢膨脹變大。」又說:「十五生霸,霸等於魄,形容月相時唸『魄』,形容軍事國力強大唸霸道的『霸』。」
凌,形聲字,从仌(冰),夌聲。名詞,本義:冰。動詞就變成凌辱,欺凌。「霸凌」若是音譯就是bully,兼顧字義不妨視為「霸道而且凌虐他人」。至於學霸,含有「在分數上斬殺掃蕩對手意思」,當然貶義。相信一般師生家長不會喜歡這個新名詞。
既然霸字用在校園,用在功課優異的學生,霸凌也出現在教室和職場,一般而論,不是好字。古代有王霸之分,霸道或是西楚霸王,街頭小霸王形象也不佳,所以霸字留在字典,真正形成社會常用字,或是國際間霸權思維,都是讓人不愉快的。有國家領導人在聯合國說:「永不稱霸」,這若是奉行一直做到這點,也是世界之福。它就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提到「濟弱扶傾」,王道思想。
波新聞https://www.bo6s.com.tw/
圖/校園文化對於霸字的不同看法 漢典網古文字「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