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景旭/文 晨光/圖
9月5日聯合報全台焦點版有一則標題為「奉天宮六佾舞祝夀、新港藝高拍片傳承」的新聞,其內容係報導「新港藝術高中」受「奉天宮」之委託將六佾舞分成614個動作,製作教學影片,廣為傳襲,此舉對傳統祭典文化之傳承大有助益,由此聯想到高雄市年年在祭孔釋奠典禮中,也都由左營孔廟鄰近的舊城國民小學高年級(五、六年級)學生擔任佾生跳八佾舞,前金國中國樂班學生吹唱敲打古樂伴奏,絲竹合鳴、舞姿優雅、場面至為莊嚴壯麗,參禮民眾莫不大開眼界,唯「佾舞生」一年一度選訓,演練也煞費周章,似可仿效奉天宮結合新港藝術高中的合作模式,拍成教學影片,擴大推廣培訓。
八佾舞是祭孔大典中的祭祀舞蹈,因此首先介紹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人,生於西元前551年(周靈王21年、魯襄公22年),卒於西元前479年(周敬王40年、魯哀公16年),享年七十三歲,不僅是儒家宗師;也是一位有教無類的教育家,他曾周遊列國弘揚仁義禮教,受業弟子三千人,成名的有顏回,子路、子貢等七十二位,備受景仰,其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即下令在孔子的舊宅立廟祭祀,首開諸侯祭孔先例,之後歷代帝王延續奉祀,香火不斷;漢高祖12年(西元前195年)經過孔廟時,特別以祭天子使用的太牢(豬、牛、羊)致祭,建立了帝王祭孔釋奠宏規,迄今二千多年來,孔子先後被歷代帝王追尊為「文宣王」、「至聖先師」….現今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紀念日不但明訂為「教師節」,中央至地方政府並於當天清晨舉辦莊嚴隆重的祭孔釋奠典禮。
「佾」是跳舞的行列,依周朝的禮制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只二佾」,而八佾舞乃「八 行八列、六十四人共舞」,為祭祀帝王盛典中才能使用的最高舞蹈陣容,諸候則次之,可跳六佾舞(36人),而大夫層級只能跳四佾舞(16人),一般士人則僅跳二佾舞(4人),因此在祭孔大典中跳最尊崇的「八佾舞」,乃比照帝王規制辦理,因遠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西元七三九年),孔子已被追封為「文宣王」,依周朝體制「王」即為天子。
依據民國59年訂定公布、64年修正之「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禮儀節」,祭孔大典典禮開始後,依序有鼓初嚴、鼓再嚴、鼓三嚴、執事者各司其事、糾儀官就位、陪祭官就位、分獻官就位、正獻官就位、啓扉、痙瘞毛血、迎神、行三鞠躬禮、進饌、上香、行初獻禮,行初分獻禮、恭讀祝文、行三鞠躬禮、行亞 獻禮、行亞分獻禮、行終獻禮、行終分獻禮、飲福受胙、撤饌、送神、行三鞠躬禮、捧祝帛詣燎所、望燎、復位、閤扉、撤班、禮成等三十三項儀式。
佾生在行初獻禮中,左手特一根籥,右手持三根翟尾,以八佾(八行八列、六十四人)隊形,緩慢優雅地隨著樂奏「寧和之曲」節拍,一一獻舞致敬,由於佾生都是由可愛的小朋友擔任,加以黃色、綠色服飾,又手持漂亮的籥及翟尾,相當亮麗壯盛,成為祭孔大典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儀節,祭孔當天大清早五、六時,趕赴孔廟參瞻祭孔釋奠典禮的民眾,其中很多人都是衝著觀賞八佾舞而來的。
接着在「恭讀祝文」後「行三鞠躬禮」中,佾生也持續獻舞,又行「亞獻 禮」時,佾生 也隨樂奏「安和之曲」同時起舞,行「終獻禮」時「昂樂奏「景和之曲」時,佾生亦隨樂、歌聲翩翩起舞,跳出變化美妙的舞姿。即結束佾生在祭孔大典中的神聖任務。
從上所述足以顯示跳八佾舞是祭孔大典中的精華儀節,也是最吸晴的亮點,佾生在祭孔大典中總共隨樂起舞三次,獻(跳)出96種曼妙舞姿,既整齊劃一且變化美觀,又配上全身穿戴鮮艶美麗的鞋帽、衣裳與手持之籥羽,舞樂飛揚,實在太美了。唯祭孔大典一年才舉辦一次、典禮中的八佾舞同樣也只一年表演一次,其所需要的佾生,連後補佾生加起來總共不過七十餘位,年年祭孔前遴選小學生擔任,臨時加以演練,的確事倍功半,何妨仿傚奉天宮與北港藝術高中之合作模式,製作教材,拍攝教學影片,廣為訓練中小學生跳八佾舞,全面推廣,蔚成風氣,不僅可以增加佾生的成員,同時更可擴及至其他廟宇(如媽祖、關公…)於神明誕辰祭祀時使用,如此會跳八佾舞的人口增加了,將來其他宗廟祭祀,如需進一步跳傳統的「武佾舞」(由15歲以上的青少年擔任佾生);「文武佾舞」(由成年人擔任佾生)時,就不愁佾生的來源,更不必臨時抱佛腳演練,如此不但及時保留固有的傳統祭祀舞蹈,亦能讓優良的文化遺產綿延不絕的傳承下去。
圖/左營孔廟大成殿前露台上「八佾舞」的壯盛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