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吳國民/花蓮
慈濟醫療法人、花蓮慈濟醫院於今(20)日在醫院大廳舉辦《東臺灣頭頸癌診治專家——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醫師傳記》新書分享暨簽書會。慈濟醫療法人郭漢崇副執行長讚許陳培榕副院長是一位好醫師、好老師,更是花蓮人的驕傲,「他組成頭頸部腫瘤團隊,從移除腫瘤手術到重建,都能順利完成,他確實是東臺灣頭頸部癌症病友的守護神。」
新書發表會中,傳主花蓮慈院陳培榕副院長暢談在東部30年來投入頭頸部癌症治療照護的心路歷程,透過病人及家屬的感恩,看見醫者為拯救手上每一位病人尋求適切治療的用心良苦,也在林欣榮院長、後輩醫護同仁包含周昱甫醫師、李家鳳醫師及陳怜潔護理長等人的見證下,體現陳副院長以一人之力帶起一個科別團隊,全力提升花東偏鄉頭頸癌治療照護品質、培育耳鼻喉科專業人才的貢獻。
頭頸部癌症治療專家陳培榕醫師是臺南囡仔,於臺大醫學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1993年自願前往醫療缺乏的東部、落腳花蓮慈院服務至今。1998年率先成立東部最早的「癌症跨科整合治療團隊」,以精湛手術、跨團隊合作與照護,大大提升花蓮慈院頭頸癌的醫療照護品質和口碑,也讓花蓮慈院成為整個東部持續三十年來,唯一有耳鼻喉科二十四小時急診的醫院。他更長期參與慈濟人醫會義診、往診服務,以謙卑柔軟的平等心照顧病人、培育醫療人才,數十年如一日。
薪火相傳人醫風範
林欣榮院長致詞表示,頭頸部癌症可說是東部罹患率最高的癌症,也都很困難治療,尤其開刀移除腫瘤後還要再補回去,也常要與整形外科一起合作。感佩陳副院長從最初就跟著證嚴上人六度萬行,也常前往玉里、關山、臺東看診、義診,無論多偏遠的地方都去。不只看東部的病人,臺灣西部及海外東南亞(像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困難醫治的病人,也都來到花蓮讓他醫治。「陳副總是有一股使命,在為病苦努力,他醫術精湛且一心一意守在花蓮,很讓人佩服,是所有醫學生的典範!他不只是慈濟之寶、東部之寶,也是臺灣之寶!」
耳鼻喉科李家鳳醫師首先提到他與陳副院長的師生情緣。「快二十年前,我來到花蓮慈院實習,那時候副院長是我們的老師,當時我們就知道花蓮慈院有一個主任很好,對下面的人非常關心體貼、會好好栽培後進。我就想,等住院醫師訓練完、當完總醫師之後,選醫院時第一個就想到花蓮慈濟醫院。」李醫師回憶,擔任住院醫師期間,陳培榕副院長一步一步帶領、細心提醒,「當你有想要做什麼事的時候,他也會盡心全力去輔佐你。」現在,陳培榕副院長教過的醫師已開枝散葉到臺北、臺中、大林等慈濟醫院,為慈濟醫療志業培育多位英才。
「曾經有一位病人在半夜三點鼻胃管掉了,值班的住院醫師想說明天早上才需要餵食,但陳副院長知道後,立刻從家裡騎著單車過來幫病人裝上去。」李家鳳醫師表示,因為陳副院長有一顆負責任的心,造就他在花東地區一直守護大家。「陳副院長不斷帶領團隊持續精進,在教學研究上也是每年都有成長,他非常有領導者風範,以身作則;『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他的氣度、高度、態度。」李家鳳醫師提到,自己來自新竹,但長久以來持續在花東地區守護民眾,正是受到這樣的精神指標所領導著。
耳鼻喉科代理副主任周昱甫醫師感恩陳培榕副院長對學生總是手把手的教學,非常詳細。「雖然他在醫學中心,卻有一個小鎮醫師的情懷,他會跟病人『搏感情』,跟病人變成好朋友。」陳副院長對待病人非常認真,幾乎記得每位病人,只要看見病人的臉,就可以記起病人的名字、病歷、所有過程等等。「東部的頭頸癌其實是第一大癌症,跟西部是不一樣,頭頸癌又是所有癌症裡面社經地位較低的一種疾病,大部分的病人家庭支持度跟經濟狀況都不太好,頭頸癌的問題也非常多,所以要能夠治療頭頸癌在東部是非常困難。而陳副院長從一人科開始,慢慢招募我們這些學生過來,到現在變成一個完整的團隊,其實是非常不簡單!」周醫師感恩,陳副院長用三十年的歷程裡開創這樣完善的耳鼻喉科團隊,對東部的醫療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里程碑。「希望透過他的帶領,讓我們更加的精進。」
花蓮慈院二五西(耳鼻喉科)病房護理長陳怜潔表示,自己在兩年前因為因緣來到耳鼻喉科病房服務,而在這兩年中,不論是日常照護或是疫情期間,她都可以感受到陳培榕副院長抱持著「愛」帶領團隊、關懷病人,陪伴病人度過疾病的困境與痛苦。「他就像單位的一個父親、一座高山,當我們面對病人痛苦或是在疾病照顧上有困難的時候,陳副院長都會盡量解除或是支持我們,用『愛』的方式,給病人更好的照護。」陳怜潔護理長說,這次疫情中,陳副院長手把手陪伴同仁,一起和病人度過難關,甚至在疫情嚴峻時,他也以視訊方式不間斷地為無法就診的病人提供照護。
陳怜潔護理長描述陳培榕對病人神奇的影響力:「在病房照護的過程裡,病人只要看到副院長的身影,都彷彿覺得『病都好了一半、痛都減少了很多』,因為陳副院長一直以來都帶著慈濟的理念和人文精神;這種理念也引領團隊,在照護上有更多信心與支持,非常感恩副院長的帶領,讓我們不管在疾病中的經濟問題、或是回家後的照顧問題,都可以給病人很大的支持。」
東臺灣頭頸部癌症病友的守護神
慈濟醫療法人郭漢崇副執行長因代訓外院醫師開一檯刀,稍晚趕來。他表示自己再怎麼樣一定都要來站臺,因為陳培榕副院長是慈濟很重要的一位醫師!「陳副院長算是我的學生,也是我的學弟,我們在臺大念書時,都曾擔任臺大《醫訊》的總編輯,一位醫師會對文藝、寫作有興趣,表示他對於人文、社會是關注的。陳副即是一位充滿人文關懷的醫師,且把這樣的精神帶來慈濟,是一位有愛心、關懷病人的醫師。」
他眼中的陳副,即使病人非常多,看門診時,總是不疾不徐。匆匆吃飯或開會完,依然回到診間繼續看病人,從來不會因為正在忙別的事,請住院醫師來代為看診。「他總是有始有終把他該做的事做完,即使在假日、夜晚,只要病人有狀況,他總是立刻從宿舍趕到醫院看病人,這在臺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個醫學人文的精神。這麼多年來,始終如一。」
「這麼多年來,他持續在研究、精進醫術,因而能完成那些非常困難的頭頸部腫瘤手術。他也組成頭頸部腫瘤團隊,從移除腫瘤手術到重建,都能順利完成,他確實是東臺灣頭頸部癌症病友的守護神。」郭副執行長笑言,這也難怪現在看到陳副掛著頸圈,因為長期看病、開刀的姿勢讓頸部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為了走更遠的路,他去做了手術治療。「像陳培榕副院長這樣的醫師,只能讓我們敬佩、敬佩、再敬佩,所以特地趕來向他致意,他一直是我們年輕醫師學習的榜樣。他是一位好醫師、好老師,更是我們花蓮人的驕傲。」
到最需要的地方行醫
接著新書傳主陳培榕副院長以一貫的溫文儒雅與平實親和,道出這些年在慈濟醫院默默耕耘的心聲。臺下有許多他的病人,他一開口便先感謝這些「病人老師」!他說六十一年的人生歲月中,前十八年在臺南度過,在臺北待了十年求學,在外島馬祖當兵二年,有近三十年在花蓮服務,「花蓮算是我的第二故鄉,甚至是我待最久的地方。因為喜愛這裡,還有受到上人的感召。」1986年8月17日花蓮慈濟醫院啟業,九月初,還是實習醫學生的他來到花蓮支援,是慈濟醫院第一批實習醫師之一。當時整個花蓮的醫療環境還是非常的欠缺,在篳路藍縷的時代,他感恩上人創建了慈濟醫療體系,讓他有機會來此貢獻所長。
退伍後,他先在臺大醫院接受四年專科醫師訓練,第一年主治醫師就到花蓮落腳生根,沒有再移動過。傳記封面照即為當初剛來花蓮時,到光復鄉做義診的服務照,當時慈濟人醫會還未成立。
參與義診讓他看到偏鄉醫療「不患寡而患不均」,有感於偏遠之外,還有更偏遠的地方,那些地方醫師人力更為不足,當民眾遭遇急重症時,常常需要跋山涉水求醫。上人不忍貧病相生相依,創立了慈濟醫院,陳副非常認同,再加上因緣牽成,醫學生時期受到花蓮慈濟醫院首任杜詩綿院長、陳英和名譽院長、還有郭漢崇教授等師長的教育和影響,因而萌生奉獻偏鄉的心志。
陳副分享,能夠在花蓮服務這麼多年,看到很多病人經過辛苦的治療後健健康康的,心裡最是欣慰,但是乃不免也為一些病人無法得到圓滿的結果,在半夜沉思中心有遺憾。
最後陳副感謝賢內助的照顧和支持,讓他無後顧之憂的在花蓮慈院服務病人;還有他一手帶起來的耳鼻喉科團隊,每一位醫護秉持專業和初衷,擔起守護病人的重任。「這三十年來,我問心無愧,也希望能夠繼續為這個地方貢獻心力,祝福大家健康平安喜樂。」
照顧病人無微不至
病友黃金榮蒞臨新書會,感恩陳培榕醫師讓他重獲新生。「回想起十五年前,發現罹癌時,已是第三期,我是非常絕望也不想治療的,經過陳副和耳鼻喉醫療團隊細心的治療和照顧之下,讓我重生,讓我的太太找回老公,讓我的孩子找回爸爸。千言萬語,感謝您們。」
病人家屬王女士分享媽媽自罹患口腔癌至今十二年來的醫病故事。她首先獻花致意,感謝陳副和耳鼻喉科團隊,還有整形外科團隊,以及病房的護理人員。
回顧這十二年間治療過程很辛苦,媽媽不是沒有想過要放棄,但是陳醫師跟媽媽說了一句話:「不要放棄,活著就有希望。」這句話她一直記在心裡。「陳醫師是我媽媽的主治醫師,但是對我們姐妹,他更像是鄰家大哥哥,很暖心。每當媽媽想放棄時,陳醫師總是勸慰著,不要輕易放棄,不要擔心,有我們團隊。」
暖心的陳醫師,讓許多病人和家屬感激於心,建立家人般的情感。王女士也分享,她發現許多病人回診時,都是抱著「看偶像」般的心情而來,在報到機前面盯著看,一方面看有沒有報到成功,一方面憂心著,「唉喲!(陳醫師)今天又要看一百多個病人?這是要怎麼辦?他中午不就不用吃了?」醫師心繫病人,病人掛心醫師,醫病之間真情流露。
王女士也說,媽媽住院期間,陳醫師每天都會巡房。她記得有一次已經超過晚上七點半了,陳醫師白天門診結束後,繼續穿著防護衣、戴頭燈,全副武裝進到病房照看病人。醫者如此盡心竭力,讓病人與家屬都很心疼。
傳記封面的一句話「你的微笑,我來守護」,讓王女士深有感觸。儘管疾病讓媽媽的外觀已經有些改變了,「因為陳醫師的守護,讓我們可以看到我媽媽的笑容。所以陳醫師不只守護媽媽的笑容,也守護了我們家的笑容。如果沒有當初堅持、安慰我們的陳醫師,讓我們繼續走下去,我想今天我們也看不到媽媽的笑容。」
一家三代的恩人
令人驚訝的是,當主持人邀請病友上前與他們的主治醫師陳培榕副院長合照時,有三位體格健壯的父子檔也站了出來,他們是父親劉純情、兒子劉立杰與劉騏睿,三位都是陳醫師照顧過的病人。
劉立杰體格高壯,今年四十歲,他在十歲時,因為嚴重的鼻竇炎併發很難治療的鼻息肉,所以來花蓮慈濟醫院就醫,很幸運遇到陳醫師,很細心的照顧他,為了治療反覆發作的鼻息肉,陳培榕都會用最新的療法來治療他,「陳醫師試過不知道多少種方式來為我做治療,我也是最早一批接受電燒療法的受試者,結果很有用。後來我們全家大大小小,包括妹妹的下一代也都是陳副在照顧。」
劉立杰的父親劉純情很尊敬陳醫師,他感謝陳醫師三十年來照顧著他們全家人的健康,後來二家有往來漸漸變成好朋友,在劉爸爸的心中陳培榕醫師就是他們一家三代的「恩人」,說著說著紅了眼眶語帶哽咽的劉爸爸表示,今天他特別穿著西裝來參加新書會,就是為了表示對陳副院長的敬意。父子三人買了十幾本書,不但全家人每人一本留作紀念,還準備分送給親友,弟弟劉騏睿笑著說:「陳醫師出新書,一定要力挺啦!」
新書會在不絕的獻花祝福與長長人龍的排隊簽書下圓滿結束,陳培榕醫師帶領耳鼻喉科團隊深耕不懈,攜手守護東部鄉親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