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 特稿
剌音「辣」,形容詞,文言,本義:性情或行為怪僻,不合常情、事理。造詞有「乖剌」。不過這字與刺是形近,唸「次」,行刺就是進行暗殺的意思。
魚部首,沒有「魚+剌」,或是「魚+刺」這個字,字典沒有,怎麼貨物出現這個字?當一名青年詢問這個字,一時好奇學者專家也就試試查字典及古籍資料。翻閱書籍也找不到,拼寫不出來字,補教資深國文教師瑪耶也難倒了。
古代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因為批判嚴厲,斧鉞嚴威。瑪耶教師說:「社會上自己竄改文字,發明文字,亂了規矩,從一些怪字怪圖就可以窺見端倪。」商人噱頭,自己創造文字,其實是商標圖案性質,賦予聯想就好,硬生生給讀音,給字義,那就亂了套,不是好現象。
為什麼魚販或是商人會故意寫「魚刺」?可能是魚的刺身,日語中的「刺す・さす」有刺進、刺穿的意思,但刺身・さしみ為什麼會使用漢字『刺』字呢?關於語源有多種說法,日語專業從業人員分析其中兩個說法是:
一、把魚切成魚生片之後,會變得不知道魚的種類,所以會把魚的尾鰭插在魚生片上以便區別,於是名稱也就變成「刺身」。
二、切成片狀的魚,理應叫做「切り身」,但避開使用「切り身」是因為「切」字容易聯想到切腹,場面血腥,影響食慾,所以用「刺」代替。
既然出現了這個不是字的字,「魚+刺」,無法給個國字注音,那還是直接叫「哇沙米」,或是「生魚片」好了。它不是日本漢字,也不是教育部字典收錄的字,商家使用自行亂造的字糟塌民眾,「魚目混珠」又難倒教師,且羞辱「字典」,能夠說不是亂象?左丘明看到也會嘆氣,孔子在世也會搖頭的。
圖/薇米讀書會會員陳正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