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張圖,我將 Manny 分享的「曼尼刻板印象結構」拆解、拼裝成我自己的版本,很謝謝曼尼的架構,讓我再次反思自己的「刻板印象」需要如何建立。 下圖附上曼尼原版。
上次聽 Manny 講課,已經是去年四月的事情了,有興趣可以點擊回看:Manny -後疫情的商業策略改變與創新,身為曼報粉絲,一直都覺得這是一個神奇的產物,不收費,超乎收費的水準。每週透過曼報也認識過去可能從沒聽過的公司,了解科技產業發生的有趣事情,實在很幸福。最近推出的曼尼 podcast ,多了分親近感,也將曼尼的人設(冷面笑匠)描繪得更加清晰XD。
#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Manny 分享,在第二間公司的時候身任產業分析師,但是由於對遊戲產業很陌生,也沒有認識同產業的朋友,因此開展了「全球遊戲要聞週報」的寫作計畫。也透過同步國外資訊,讓這個有價值的內容,替他開展出一條認識產業人士之路。不只寫出內容,Manny 還將這個內容「刻意」的散播給想要觸及的人,這個企圖心跟勇氣,正是我現在最大的學習重點之一。
大家都以為,我不斷往前走是靠堅毅不拔的毅力,還有內在原生的超強動力。但對我而言,真正的原動力是「恐懼」。我害怕沒有辦法養活員工,我害怕沒有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所以想盡辦法,努力學習跟輸出,試圖在這個茫茫大海當中,尋找到自己的突破點。
所以聽到 Manny 只是因為「想要熟悉產業」就可以做出這麼多 hardcore 的事情時,深深地反省了一番。
#勇於嘗試,不停累積
在聽這堂講座以前,我真的以為,曼報是 Manny 的第一個作品。又再度反省了自己,沒有先了解全觀,就急著羨慕別人的成就。前前後後,曼尼分享,他一路嘗試跟累積了「十年」,經過了四個不同的寫作計畫,才有現在的曼報。好像說到底,都是累積。但是我們總是很急著想要看到成果。
或許是這個網路世代,獲得反饋太快。貼文馬上有人留言按讚、發出訊息,即時獲得回覆、買東西,24小時內就要到貨。所以我們忘記了,許多東西是需要時間累積的,比如能力,比如品牌。
最近在跟釋滄討論「椪一下」的未來方向,或許是太快享受到成長的感覺,導致期待值很高,覺得「高速成長」是應該的。
但是對於「品牌」來說,一年的歷程實在太短。品牌最需要的,不光是「曝光」,更重要的是「累積」。傳統的品牌作法,因為要花大錢做品牌識別、品牌活動、砸廣告,或是犧牲大量毛利,追求更高的曝光,這樣的條件下,讓品牌商短期之內,能看到成效,更符合現今社會追求的快速回饋。對我來說,這是在「獲利」,不是做「品牌」。
雖然沒有獲利,也撐不到做成品牌,但究竟是因為花大錢想要短期內成功,而錢花光了支撐不下去,還是因為長期穩定慢慢獲利這條路,不可行呢?我也還沒思考出個所以然,但我知道,想建立大眾認知,建立別人對你的印象,甚至個人品牌,都不是登高一呼就好,「用時間累積」最慢也最快。
#從寫作找樂趣,而不是為別人而活
很喜歡 Manny 分享寫實的心路歷程:從小有觀看數,到沒有觀看數,到騙自己不在意觀看數,到最後找到寫作本身的樂趣。還有對於「收費」就像是婚姻關係一樣的比喻,如果不是為了變現,就不會被金錢所控制。
「為什麼要寫作?」上完課,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好像也不是為了要變現,只是想要把上過的課程、看過的書,變成我容易反覆閱讀的形式,然後把自己的人生記錄下來,讓自己的進步有跡可循。只是剛好,有人也喜歡看這樣的紀錄方式。
寫作的樂趣,其實很多,
・在整理想法的過程,就像是后裔棄兵女主角,在天花板上模擬棋盤,把知識排列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這也是我最喜歡的過程。
・一次次地反覆修改,讓語句邏輯更通順,快速回饋「進步」的感覺。
・訓練自己的邏輯、表達能力。
・把知識套用在自己身上,完成假設,再去實踐,最後獲得市場反饋。這我自己也還沒有做得很好,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果這些都不夠吸引你,還有一個最棒的好處,就是有機會能夠與講師或是作者開啟對話。以前我有寫一本「冒牌者症候群」的閱讀心得,因為覺得對我幫助很大,我就去找作者的 Instagram 私訊她,她是一個外國人,可能看不懂我的文章,但是我大致翻譯後,她非常感謝我的回饋。這就是一個可以跟作者聯繫的虛榮心XD。
#切勿自我膨漲,保持好奇心
Manny 分享,永遠都要覺得「自己沒有想像中這麼重要」。隨著訂閱人數或是觀看人數漸增,很容易有自我感覺良好的傾向,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務必時時提醒自己,對任何人事物都保持著好奇心,多認識不同的人,多在工作上受挫,多累積人生經驗。
喜歡思考,一直保持好奇心的人,恰巧就是釋滄本人,他好奇的程度常常讓我覺得又煩又佩服,煩是因為我只想好好吃飯,他會觀察店家的地理位置、客群組成、核心競爭力、有沒有有趣的設計。佩服的原因,是因為不管觀察到什麼,他都會想想,那我們能做什麼?
在工作上,認識越來越多人以後,更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故事,每一個產業也都有自己的特性,了解越多,越「知道自己不知道」。也會知道,每一件事都有跡可循,每一個成果背後都是無限多的付出。
結語
在這個時代,不停歇的社群轟炸,我們習慣把成果展現給大家看,而隱藏了背後的努力,也習慣用別人的長處,來比較自己的短處,然後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落。或許看到亮眼成果的時候,更需要深入瞭解「這是怎麼做到的」,需要經過什麼樣的歷程,對比自我探索,內心自己想要什麼?是我自己想要的?還是為符合誰的期待?
感謝 Manny 打開我一直不解的「個人品牌」之謎,覺得為什麼要一直強調「能夠出書、開課賺到錢」。打造個人品牌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變現,而是能夠在日積月累的輸出當中,讓陌生人更認識自己,在求職或是商務開發中,有更多的優勢,更容易槓桿資源,甚至找到自己的伯樂。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的臉書粉專,或是給我一個愛心喔!
本文由 椪皮仔 授權,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