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穎/高雄
高雄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海風土,特殊的「山、海、河、港」地景,豐厚了這座城市的歷史紋理。
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歷經3年籌畫,在2020年慶祝高雄改制設州100年之里程碑,推出《大高雄歷史常設展》,首先完成270度環景沉浸式劇場,演繹高雄自史前到當代的歷史故事。今(2022)年接續推出《大高雄歷史常設展》2.0,運用高史博一樓展廳,突破一般以年代為架構的歷史再現,改採「水系、鐵道、海港」三大主題為敘事軸線,引領觀眾穿梭高雄多元的歷史空間,體會人與自然互動下逐步發展成形的大高雄城市歷史,打造高史博不僅成為學習在地歷史的最佳課堂,也成為國內外遊客認識高雄的重要入口站。
因疫情緣故高史博取消原定的開幕式,高史博代理館長李旭騏於開展首日邀請策展顧問鐵道文史專家謝明勳老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李文環教授、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王御風副教授,開箱完整版《大高雄歷史常設展》,邀請民眾即日起進入博物館探索高雄人文歷史。
「水系」展廳運用玻璃晶瑩剔透的特質,搭配巨幅地圖塑造全觀視野,呈現大高雄的人文生活如何發軔於河域,分別以「高雄穀倉的孕育」、「哈瑪星現代化下的水利工程」、「戰爭下的水路布局」、「工業港都的承載」等4項展區,介紹流經高雄的高屏溪、二仁溪、阿公店溪流域以及高雄平原上的湖泊埤塘,在歷史時間與空間的變遷中,以及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深深地影響高雄的人文聚落與環境變遷。
進入「鐵道」展廳,看到作為高雄命脈的鐵路,串聯大城小鎮的結點,承載高雄人的生活記憶。展區以月台與車廂為造型,透過「初遇蒸汽火車」、「串聯海與陸」、「產業最前線」、「獨一無二環狀系統」等主題,牽引觀眾跨越百年時光,認識高雄邁向近代化,鐵道與高雄產業及現代都市生活如何共生共榮。
第三間展廳的主角是高雄港,作為臺灣第一大港,是高雄發展的開端,由港的拓築可以看見高雄市近百年來的發展。「海港」賦予了高雄「移民、工業、軍事」等特性,由潟湖之地,經築港工程擴建成良港,成就現今高雄。展廳中特別展出國家級重要古物「打狗汛地碑」、「臺灣關地界碑」,以及最大亮點是四組呼應時代地景的精巧模型,從「天地形塑的南島」、「1860s-開港.靜待雕琢的璞玉」、「1895-闢建.孕育良港的前奏」、「1945-拓展.大船入港的繁華」等主題,觀眾將穿越時光,探索大港的前世今生。
高史博《大高雄歷史常設展》為高雄市民提供重新認識故鄉的契機,利用生動的展演方式,為觀眾創造不同的解讀趣味及新穎的展場體驗,歡迎所有市民及遊客利用臺灣燈會及春節假期到高史博認識高雄這座城市。此外,配合常設展2.0的啟用,也推出畫風精美的「濱線奇境」歷史拼圖及粼光玻璃杯,可於高史博一樓賣店參觀選購。《大高雄歷史常設展》相關展覽與活動資訊請至高史博官網(http://khm.org.tw)查詢。
圖/(左起鐵道文史專家謝明勳、高史博代理館長李旭騏、高師大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李文環教授、高科大博雅教育中心王御風副教授開箱完整版《大高雄歷史常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