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被別人說的話左右?被他人影響是因為你缺乏主體意識,試著忽略別人的話就好。國家認證的心理諮詢師三木一太朗於《刻意不在乎》一書中,透過分析被他人話語左右的大腦思考機制,與容易受他人影響的心理因素,並傳授「無視閒言閒語」的技巧,教導讀者如何重拾正確而輕鬆的人際相處模式,找回真實的自我。以下為原書摘文:
心理諮商師會忽略別人說的話?
過去有部名為「怪醫豪斯」的美國醫療連續劇。主角格瑞利豪斯是一位有點厭世、我行我素的醫師。豪斯是一位名醫,常常能找出其他醫院或醫師找不到的病因,而他的口頭禪則是「說謊是人性」(Every bodylies.),他會參考患者的說法,卻不會就此信以為真。劇中多次出現患者刻意說謊,或是患者自己不知道自己有所誤會,或是傳遞錯誤資訊的場景。
豪斯的同事雖然認同他的醫術,卻很反對他那句不假修飾的口頭禪,也就是「說謊是人性」這句話,但是,這些相信患者的同事卻常常被患者影響,找不出真正的病因,而不相信患者說詞的豪斯往往能夠找出病因。雖然這只是連續劇的劇情,但是不完全聽信患者的說詞,絕對不是什麼離經叛道的事情。
就算患者說「沒問題」,只要表情很沉重,沒有醫師會就此相信患者說的話,因為患者不是專家,也不記得做過什麼、吃過什麼,甚至不知道幾點睡覺,所以患者的說詞常摻雜著這類「違反事實的記憶」,而這些記憶就某種程度來說,都是所謂的「謊言」,尤其在精神科的領域之中,還有「解離」這種現象,所以醫師得花更多心思辨明患者的說法。
精神科醫師在診斷的時候,也會觀察患者的氣色、態度、身體狀況以及給別人的印象,也認為「最不值得信賴的就是患者說的話(《心靈、身體與生命》神田橋條治/白柳直子著、IAP出版)。
知名心理諮詢師常說「客戶說的話聽聽就好」,他們似乎是在「聽了客戶說的話之後,自己的身體會湧現一些感覺,然後與這些感覺對話」。由此可知,傾聽別人的說法,與把別人的說法當真的確是兩回事。
只要大家回想一下,應該不難發現自己也曾在面對客戶的時候,並沒有對客戶說的話照單全收吧?當你成為經驗老道的資深員工,就能以「自己的語脈」釐清客戶的意見,以及引導客戶走向正確的方向,同時讓客戶覺得貼心。
前面提到的醫師或是心理諮詢師絕對沒有小看患者或是客戶的說法,而是懂得進一步找出弦外之音。若問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知名的醫師或心理諮詢師,答案是他們懂得忽視字面的意思,讓別人的話語內化,成為自己手中的工具。反之,新進的醫師或是心理諮詢師只會照字面解讀患者的說法,所以會被患者的說法耍得團團轉。
懂得忽略,才能真正聽懂話裡的意思
許多我們常見的食材通常無法直接吃,必須先剝皮或是殺菁才能安心食用。有些食材有毒,所以在吃之前當然要先去除這些毒素。比方說,白米也得先經過精米與洗米的過程才能吃,否則未經處理的稻米一下肚就會吃壞肚子。
我們之所以能理所當然地享用香噴噴的白米飯,是因為稻米在生產、運輸到烹調的過程之中,經過了層層的檢查與精製的步驟。
同理可證,我們也不能在未經任何篩選之下,全盤聽信別人的意見,必須先檢查內容、排除雜質、丟掉多餘廢物或是有毒的部分,再利用「自己的語脈」好好消化剩下來的部分,才能真的聽進別人的意見。換言之,不先過濾、忽視別說的話,就沒辦法真正聽懂別人說的話。
其實我們平常都不自覺地篩減別人的意見,而這種難以言喻的流程其實就是「不成文的規矩」。當我們不了解這些在瞬間完成的步驟,誤以為照單全收別人的意見就是傾聽,最後往往會受到別人的操控。
這種情況就像是食物中毒一樣,甚至還會被對方說「你都沒聽懂我的想法」。對方說的話與你聽到的內容不會完全一致,假設真的完全一致,那麼對方說的話可說是沒有發揮作用。
忽視他人言語創造自我價值
以「自己的語脈」解讀話語,不代表是被動地處理話語,而是主動理解消化,藉此創造意義或價值的流程。比方說,如果人類能夠完全依照字面解釋話語中的信息,還能正確接受對方的意思,會得到什麼結果?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單純再生產(Simple Reproduction)這個字眼,指的是一味地讓語言再次生產也無法產生新的價值,知識與技能也不會進步,我們的社會有可能會停留在低層次的境界。
想必很多人在小時候玩過「傳話遊戲」,就是由5、6個人輪流說同一個主題,比較第一個人與最後一個人說的內容有多少差異的遊戲。在大部分的情況之下,最後一個人說的內容通常與第一個人說的內容不一樣,這也常常被當成證明人們多麼會加油添醋,謠言有多麼可怕的例子。
不過,若是換個角度來看,便可知道傳話遊戲裡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語脈」解釋主題,每個都賦予話語不同的意義,所以話語也在遊戲過程中不斷地改變,而這不代表「不正確」,只是人類具有自行創造價值或意義的能力。反之,最後一個人與第一個人說的內容若是完全相同,就不會產生任何意義或價值。
看到這個傳言遊戲,或許有些人會擔心以「自己的語脈」解釋別人的意見時,會不會「誤解別人的意見呢?」就讓我們試著以別的例子說明吧。我們穿的衣服是由專家設計要生產與銷售,而我們在購買之後,把衣服穿在身上。
不過,我們在買這件衣服的時候,通常會以自己的語脈評價這件衣服,例如「這件衣服好像不夠好看」、「這件衣服應該可以在這時候穿」。儘管我們是服飾的外行人,卻還是會以這種凌駕於生產者意圖的方式評價或穿著衣服,比方說,將工作服當成外出服穿,或是在休閒的時候穿著正式的服裝。
這類行為很難說是生產者未正確傳達設計理念對吧?或許生產者看到這類例子時會說:「我不希望消費者這樣穿」或是「我不懂消費者為什麼這樣穿」。一如在玩傳話遊戲時,傳話的人與接話的人會接受到不同的訊息,無法完全照字面意義傳遞訊息,消費者也創造了生產者預期之外的價值,進而催生新的美感或是流行。
如果生產者能完全控制消費者對衣服的穿搭方式,整個社會就會變得像是極權主義社會,也會變得極度無聊。「被別人的話操控」就是自己的語脈被別人的想法束縛的現象。前面是以衣服為例,但其實音樂、電影、動漫、電動、美食、文學、政治、經濟以及各種領域的價值都是源自這類「自我的語脈」。
某次我被某本書的宣傳文案所吸引。這個文案的內容是「讓作者自己都沒想到的『思想』具體成形的正式評論」,意思是這本書為讀者提供了連作者自己都沒想到的事情,也就是不能只是單純地接受字面意義的意思。
如果身心健康的話,我們眼前的現實會壓制那些荒謬離譜的誤解,提醒我們產生了哪些誤解,所以當我們不需要擔心誤解會失控時,便能充份發揮創造力。就連以嚴謹的態度看待語言的哲學家也認為,照字面意義解釋是一種幻想。只有受眾在有可能產生誤解的情況下賦予語言意義,才能讓語言活過來。
話語是由你解釋、由你決定價值的工具,話語才會擁有生命。容我重申一次,就算因此產生了離譜的錯誤,我們眼前的現實也會提醒我們。忽視技巧並非被動地解釋話語的技巧,而是讓你不再被「別人的語脈」綑綁,讓你主動創造意義與價值的技巧。
(本文摘自/刻意不在乎:告別垃圾話情勒!日本國家心理師教你如何透過大腦機制,不在意閒言閒語,不必虧待自己/墨刻出版)
歡慶好友破5,000人!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填問卷抽獎送5,000元禮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