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在頭皮、臉、軀體及四肢長出邊界清楚的紅色斑塊合併皮屑,由於病灶明顯,有從事服務業的空姐與業務員,由於病灶長在手上、臉上較明顯處,對職業發展更造成困擾,不少患者也因搔癢長期不適感使得睡眠與生活都受到極大影響,甚至陷入焦慮而累積生命更多損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鄭人榕主治醫師表示,乾癬是非傳染性的發炎疾病,主要是免疫調節異常造成,由於是屬於全身性疾病,臨床表現除了在皮膚上會有增厚、紅斑、皮屑產生外,也會合併關節炎或是三高、心血管疾病等影響全身器官的情況。
乾癬有輕、中、重度等級之分,如果以一個手掌大小約為BSA 1%(BSA,body surface area,體表面積)來看,小於3%算輕度,3~10%為中度,大於10%則為中、重度。鄭人榕醫師解釋,通常輕度以外用藥膏治療即可,如果中、重度就會搭配光照、口服免疫調節劑或是生物製劑多管齊下處理。
病患擦藥曠日費時,吃藥又擔心副作用
鄭人榕醫師說明,每種治療方式都有其必要性,只是以外用藥膏來說,如果要擦的面積大較為耗時,患者往往很難遵從治療,而口服藥有些又可能有肝臟損害、腎臟病等副作用,必須要定期抽血檢查;現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是透過抑制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一種細胞酵素)機轉來改善病灶,目前有像是如TNF-α抑制劑、IL12/23抑制劑、IL-17拮抗劑/抗體及IL-23拮抗劑等,經過臨床大型實驗研究發現除了療效快之外,副作用也較少,病患的接受度也較高。
中、重度患者在生物製劑的治療上,若第一種生物製劑療效不佳,現在也有「平行轉換」藥物的個人化治療概念;鄭人榕醫師解釋,在乾癬治療上,不同患者對藥物反應效果都有差異,不見得哪一種藥物最好,而生物製劑平行轉換就是當患者覺得治療效果有限,或病灶沒有改善造成困擾,就可請醫師評估置換更有效的生物製劑治療。
鄭人榕醫師說明,通常這樣的評估條件會是既有的生物製劑已使用一段時間,雖PASI<10且有PASI 50療效,但治療後仍有PASI>1、體表面積>3%,或病灶是在明顯如臉部或手上沒有太大改善,及既有藥物有副作用,甚至有些病人對針劑治療有恐懼、希望能減少注射頻率等,都能有機會嘗試新藥。
拖延就醫不只皮膚問題,全身器官也處長期發炎狀態
鄭人榕醫師提到,乾癬治療的不只是皮膚,還有全身器官的發炎,慢性發炎不僅增加三高機率,也會破壞關節、心血管健康,長期甚至會減少壽命,因此,更應該及早治療,避免疾病造成不可逆影響。
乾癬對病患帶來的也不只是生理面問題,外顯的皮膚病變往往使患者有社交障礙,而搔癢和疼痛帶來的不適感更影響日常生活甚至睡眠,長期治療乾癬也需花費大量時間和沉重的經濟負擔,特別是如果工作上需要常與人接觸,都會影響自信與發展,這些都讓患者累積更多焦慮。鄭人榕醫師也強調,關注乾癬患者更要思考CLCI(累積生命損傷) 的議題,積極治療絕對至關重要。
從臨床數據可發現,乾癬及早治療如有持續的穩定控制,復發機會也能降低,因此若病患認為已持續一段時間療效不佳,就可及早與醫師反應,有機會做平行轉換嘗試更有效的方法。目前生物製劑健保給付條件是屬於中、重度患者已經過光照、免疫調節用藥半年時間沒有太大改善,才可申請給付,不過鄭人榕醫師也表示,如果病患自覺現有療程遇到瓶頸,就可與醫師討論調整治療計畫。
鄭人榕醫師門診就有2個案分別是空姐及業務員,已經治療乾癬10年以上,由於必須要密切接觸客戶,對於病灶在臉上與手上較明顯處一直覺得困擾,後來做了藥物平行轉換更換為生物製劑IL-23拮抗劑用藥,不僅病症更快獲得控制,也不用頻繁回診。
鄭人榕醫師也呼籲,乾癬需要長期有耐性治療,不論用什麼方式,積極就醫並遵照醫囑用藥都是復原的重要關鍵,現在的乾癬療法相當多元,透過與醫師多溝通、及早就醫,都能有機會達到病灶清零、預防共病的最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