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榮律師(右)接受專訪 圖/曾志豪 攝
南部最大聲/ 記者 曾志豪 高雄報導
民眾黨柯文哲前主席涉入京華城遭起訴並經歷三度羈押相關裁決,最新發展為柯文哲等四人提出抗告,台北高院在昨(11)日深夜駁回抗告,羈押確定,引發社會熱議。分析此案,從探討司法推理的法律基礎及不同政黨的政治人物,是否遭受公平待遇引發各界關注。南方視角本集邀請劉家榮律師,從法理觀點來分析柯文哲被羈押的適法性和外界質疑解讀。
羈押擔保裁定的依據與合理性
劉家榮律師指出,柯文哲從3,000萬元交保提升至7,000萬元交保,最終經北檢抗訴被裁定羈押,此過程顯示法院援引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犯罪嫌疑人、逃亡風險及湮滅證據的可能性。對於北檢多次抗告的正當性,劉律師強調,雖然屬於法律權限範圍,但過多的抗告可能引發司法資源浪費的質疑。目前法律沒有規定檢察官可以提出抗告的次數限制,也是法界人士討論議題之一!
民眾黨批評 綠色威權 司法不公 圖/民眾黨臉書
預防性羈押適用的爭議
針對預防性羈押的適用,劉律師認為其通常針對高風險犯罪,柯文哲案件符合條件是否值得探討。尤其北檢的完整起訴書,好像是起訴故事書,很難讓多數人認同。劉家榮強調,有檢察官在論壇上留言指出,記者可以將偵查中的秘密洩漏出去,並自豪地說這是多年來「經營」檢調的成果,這已經讓檢察體系蒙羞萬分,讓偵查不公開再度變成笑話。而當起訴書中提到「1500」,該記者還沾沾自喜自己訊息無誤,這其實已經損害檢察體系的公信力。那位檢察官表示,京華城案已經讓整體檢察體系聲譽受損,
政治人物束縛的特殊性
法院特別提及柯文哲的政治及亡經濟實力作為可能逃亡的依據,劉律師直言,這樣的解釋方式,一定會讓民眾對司法的信任產生動搖。案件在司法處理上的時效差異上,是否存在政治背景下的執法合理性,值得社會反思。
司法執法的公平性與程序問題
劉家榮律師回顧鄭文燦案多年後才被起訴,以及陳啟昱無保釋放後失踪等案例,認為這反映了司法程序上的重大漏洞。劉律師強調,司法應在公正與政治影響之間取得平衡,避免因執法損害及司法公信力,並呼籲修法完善相關關係押規範,保障程序正義。
節目詳情:
《成功電台》
播出時間:1月12日中午12點10分-12點40分
收聽頻道 成功電台AM936
直接線上收聽
《南部最大聲》
1 fb粉絲專頁
2.1月12日網路新聞報導
3 You 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