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ELTA / Dainius Labutis)
立陶宛外交部於11月29日宣布,驅逐中國駐立陶宛代辦處的3名僱員,並將其列為「不受歡迎的人士」,要求他們在一週內離境。根據外交部聲明,這項決定是基於《維也納公約》及立陶宛相關法律,儘管未透露具體細節,但此舉進一步加劇了立陶宛與中國之間已然緊張的關係。
近來,波羅的海域的海底電纜接連斷裂,引發多方關注。這些事件發生於瑞典水域內,涉及連接瑞典哥特蘭島與立陶宛的Arelion電纜,以及赫爾辛基與德國羅斯托克的C-Lion 1電纜,斷裂點位於厄蘭島南部,時間相隔不到24小時。丹麥軍方表示,事發海域曾出現一艘懸掛中國旗幟的散貨船「伊鵬3號」。該船自11月中旬以來曾在相關水域停留,引發外界質疑其是否與事件相關。
(圖/Mikkel Berg Pedersen/Zuma Press)
瑞典方面已正式要求中國協助調查此事件,而立陶宛則與瑞典及芬蘭合作成立聯合調查小組,並獲歐洲檢察署支持。中國當局則對此表態稱,對船隻具體情況不掌握,但願意與相關各方「保持溝通」,並強調應保障中國船隻的合法航行權益。
立陶宛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可追溯至2021年,當時立陶宛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此舉引發中國不滿並將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此外,中國還曾向國際企業施壓,要求切斷與立陶宛的經濟往來,雙方對峙至今未見緩解。
(圖/depositphotos)
目前,瑞典總理克里斯特森已表明決心,調查波羅的海電纜斷裂事件真相,而立陶宛驅逐中國外交人員的行動更令局勢雪上加霜。國際社會關注此事如何影響區域穩定,以及中歐雙邊關係未來的發展走向。
中華超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