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之後朋友越來越少,曾經要好的朋友現在如點頭之交,面對逝去的友情可以做什麼?中國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簡單心理」於《簡單心理》一書中,沿著人們出生後與世界建立關係的脈絡,包括理解自己、理解家庭、理解人際關係與理解性別和親密關係,帶領大家「向內看見」,接納自己,學會與自己和解,才能抵達生命的自洽。以下為原書摘文:
也許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正月的同學或朋友聚會上,你會見到一些人,你們努力地寒暄,盡力親切地交換彼此的近況。突然身旁有人冒出一句:「我記得你們倆當年關係可好啦。」
「對啊,我們當年可好啦。」你尷尬地笑笑,接著恍惚地想:然後呢?當年你們一起翻過學校的圍牆,暗戀過同一個校草;你們一起晨讀,一起晚自習,聽張信哲、蔡依林;你們一起升學考試,分別之後彼此互發書信短信⋯⋯然後,你們漸行漸遠了。
友誼的褪色,似乎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但是與浪漫的戀愛關係或糾結的家庭關係比起來,人們幾乎不怎麼重視友誼的褪色或者破滅。我們似乎並不會給予個體間的友誼過多的關注。人們通常覺得,友情這種東西,順其自然就好。
而神奇的是,根據研究記錄,在心理諮詢室內眾多的故事中,人們反覆地提及友誼、和朋友的關係。好的、壞的、深刻的、惆悵的,關於友誼的故事往往關聯著人們生命中最重要或者最痛苦的時刻,有一些是關於成長與陪伴,有一些是關於背叛與傷害。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剝去那些戲劇化衝突的外衣,來看一看友誼的進化、維持與衰退。
「自我暴露」是真正友誼的開端
回望我們的成長史,你會發現,人與人成為朋友,絕大多數時候源於「空間上的親近性」。你們往往是鄰居、同學,或者加入過同一個興趣班。心理學家甚至為此專門做了研究, 他們跟蹤監測了一幢兩層樓房裡的居民, 發現儘管二層的居民常常需要從一樓的通道處出門或者收取信件,但他們仍然傾向於和二層的鄰居結為朋友。
的確,在同一個空間內,你們相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為什麼你交的朋友不是那個空間內的其他人呢?明明舞蹈班有那麼多女孩子,明明籃球隊裡還有好多個隊員,但為什麼你只和特定的幾人成了朋友?
因為在「空間的親近性」之外,你們還有更多的「共同點」和「相似性」,可能是性格上的,也可能是愛好上的。你們不僅僅能滿足彼此的社交需求,也可以互相說笑,可以結伴去吃飯散步。但是,此時你們還僅僅是一般朋友。
社會學家貝費利・費爾(Beverley Fehr)認為,將一種相識的關係轉化為真正的友誼關係,最重要的是持續增加彼此間「自我暴露」的深度與廣度。這是一個漸進的互動過程。友情關係中的兩個人需要先邁出一步,開始冒著「風險」暴露自己的小秘密,講述自己的成長史,分享自己的生活。去問問你的朋友,是否還記得當初你們開始交心的時刻,也許會有很多驚喜的記憶出現哦。
心理學認為,自我暴露是一份真正友誼的開端,也是一個小小的探測,探測這份友誼中的另一方是否願意有所回饋。而對方是否願意回饋並轉而暴露自己,決定著這段關係能不能繼續下去。換句話說,就是倆人要「知根知底」。從空間上的親近到性格愛好上的相似,再到最終的自我暴露與回饋互動。友誼的進化隱匿於細水長流中。看似毫無章法,其實有跡可循。
當友誼成形後,你們需要用更多的精力來維持這段關係。關係只有通過維持才能生存。至於如何維持?當然是交流啦。奠定兩人最初友誼關係的「自我暴露」就是交流中最重要的環節。無論你們是躺在一張床上聊天,還是深夜結伴去喝酒、吃涮羊肉,持續的自我暴露與交流始終貫穿於整個友誼的發展過程中。你們經常見面或通話,一起度過有趣乃至無聊的純粹打發時間的時光。
當你們分隔在不同的城市或國家時,你們會寫郵件、通電話,路過彼此的城市時也會去拜訪。
維持友誼關係的另一個要素是:在付出與給予之間取得平衡。你需要在社會角色、喜好等方面接受並支持對方,同時保持忠誠。你可以不欣賞、不贊同對方的選擇,但在某種程度上, 在諫言之外,你需要予以尊重。
社會心理學家卡洛琳・薇茲(Carolyn Weisz) 和麗莎・伍德(Lisa Wood) 認為,在友誼中, 比親密性更重要的,是對好友的「社會角色」支持, 支持並尊重他的宗教信仰、愛好、性取向等。對對方而言, 這種接受與支持也是相互的, 任何一種不平衡都有可能造成雙方關係的破滅。這樣的情況每一天都在發生。
友誼為何會褪色?
一段友誼出現問題,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嫉妒就是其中之一。嫉妒的出現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過大家不想承認自己在嫉妒別人,尤其當這個人是自己的好朋友時。
嫉妒別人的人,往往只看到對方身上的優點,而忽略了缺點。但好朋友之間,本來正是因為看到了彼此的優點,包容甚至喜歡上彼此的缺點,才會相互珍視,成為朋友。所以嫉妒並不是什麼不可容忍的事情,最好的處理嫉妒的方法,就是坦誠地把這種感受表達給對方。
友情褪色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個體的成長。每個人都在成長,在不斷地改變。你的價值觀、世界觀、社會角色、身分認同都在不斷轉換。在遇到那些與你更相似、更接近的人時,你們便會建立起更穩固的關係,慢慢忽略需要費力維持關係的老朋友。
第三個原因是空間與精力的限制。對於朋友而言,空間的障礙幾乎成了友情的「頭號殺手」,和戀愛關係十分相似。此外, 我們都長大了, 受限於事業、家庭和種種社會因素,當年的老朋友可能實在沒有精力去維持,更何況,知心好友一兩個即可, 沒什麼不妥的。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可能忘記了共同努力去維持這份友情。仔細想想,你是否還有幾個朋友,能有「平時偶爾聯繫,有事必能幫忙,見面必定親密」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下, 你們必然還保持著自我暴露、互相支持與幫助等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而那些不再是好友、關係疏離和淡漠的人,你不曾努力過,對方也不曾努力過。
面對逝去的友誼可以做什麼?
也許有些人不會特別在意朋友的去留,但也有些人不是這樣,因為那是朋友啊,是孤獨行走時佇立在背後的明燈,是整個少年乃至青年時代的陪伴,然而,在無形中,友誼就這樣消弭了。
面對逝去的友誼,並沒有絕對的挽回與放棄之說。
首先,挽不挽回並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正如友誼的逝去也不一定是你一個人的過錯。如果雙方不曾在這一段關係上做出努力,任其衰退,那麼也就沒必要一個人執著於挽回它。如果你們都想挽回,還記得當初你們是怎麼維持那段關係的嗎?努力再做一遍那些事情吧,那是你們的歷史和青春,你們保有著那些記憶與色彩,去重新觸發它們吧。
此外,如果友誼無可挽回,也不願挽回,那請記住,結束是常常發生的事情。有一個殘忍的事實:大多數友誼都比較短暫。如果在60歲壽宴上與你觥籌交錯的人並不是你16歲時遇到的那些,也並不代表你的人生沒有友情。友誼的本質是兩個人在某個特定時間的聯結。人生變幻無常,友誼也是如此。
當你認清友誼褪去的最終事實後,下面的3個小建議也許對你有幫助。
- 學會悲傷和哀悼:悲傷和哀悼是一種重要的告別儀式,而儀式感能幫助你更好地面對那些困難的情緒。對於一些人而言,友情的破裂與逝去帶來的傷害極大。那麼,不要對這些傷害置之不理,也不要裝作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急著去找新的朋友。花一些時間回顧你和老朋友之間的記憶,在心裡面感謝他曾經陪伴你走過那段時光,花一些時間來憎恨和討厭他的離去,花一些時間來悲傷,花一些時間來從心底和他告別。
- 結束並不代表需要抹殺過去:和愛情一樣,友情結束了,並不代表需要將過去一筆勾銷。在那段友情裡學到的積極的經驗與感悟,那些美好的時光裡留下的美好回憶,會一直跟隨著你,成為你的寶藏。不要隨意拋棄它們。
- 不要不留餘地:換句通俗的話說,就是不要打自己的臉。沒人知道未來會如何。你以為的這個舊友很可能會在未來重新出現在你的生活裡,以任何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的方式。因此,不要對這段關係或這位舊友惡語相向, 在背後捅刀子。給兩人之間留一段屬於你們兩個的未知空間。
(本文摘自/簡單心理:向內看見/時報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