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能會對性教育話題感到尷尬,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小孩,然而,及早為孩子建立正確的性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事。日本福岡公立八女綜合醫院婦產科主宮川三代子於《性知識,爸媽給問嗎?》一書中,介紹如何對3歲~國、高中生的孩子進行性教育,以及如何防止意外懷孕和性傷害,並具體講述月經及婦科疾病的相關知識。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3歲時說明懷孕原理
各位讀者當中,有誰曾經透過別人的教導,好好地學到懷孕的原理嗎?我曾在大學的課堂當中,學習到「精子和卵子會在輸卵管當中受精,反覆進行細胞分裂,最後在子宮內膜著床」這樣的知識。但是,我從來沒有從任何人那裡學到有關於性行為的詳細知識。
我所擁有的,都只是在雜誌、漫畫、書本,或者電視節目當中,接觸到的一些模模糊糊的知識而已。本來,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由學校和父母攜手合作,持續教導孩子性教育。然而,在等待學校進行嚴密的性教育途中,無論是您的孩子,還是我的孩子,很快就會迎來青春期。
在自己的孩子體驗第一次性行為之前,希望家長能夠擔負起做父母的責任,教導孩子正確的知識。在此,我將向各位介紹,如何對孩子傳達性行為和懷孕原理的相關知識。
孩子成長到3歲之後,有必要慢慢告訴孩子關於性行為與懷孕原理的知識。「什麼!3歲?!」應該有人會這麼想。不過,對各式各樣的事情都開始感興趣的年紀,也最能夠毫無抵抗地開始談論性的話題。
首先,讓我們試著與孩子談談「魚會在同一個時機一起排出精子和卵子」的話題,或者,和孩子一起看昆蟲或動物交配的繪本。
溝通法1:小寶寶的原料存放在身體的哪裡?
首先,請教導孩子,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各自的身體內都擁有能夠製造小寶寶的原料。如果只有一方擁有原料的話,是無法製造出小寶寶的。
「男孩子的小寶寶原料叫做精子,形狀長得很像蝌蚪哦。精子是附在小雞雞兩側的袋子(睪丸)當中哦。」請這樣告訴孩子。
「小寶寶生長的房間(子宮)兩側,有叫做卵巢的倉庫。女孩子的小寶寶原料(卵子),就是存放在那個倉庫裡面哦。女生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卵子的數量是最多的(7百萬顆),但是卵子的數量會漸漸減少,出生的時候會減少到2百萬顆,成長到10歲左右時,則會減少到20萬顆左右哦。」請這樣告訴孩子。
溝通法2:成長到10歲時,小寶寶的原料就會開始工作
「男孩子成長到10歲左右時,精子就會變成液體,從小雞雞的前端噴射出來(初精)。這是你長大的證據,並不是生病,你可以放心哦。」請這麼告訴孩子。
「經歷過初精之後,蛋蛋會成為一座精子工廠,每天不休息地製造精子哦。雖然精子工廠每天大約會製造出5千萬個精子,但是就算不把精子排出來,精子也會自然地被身體吸收掉。所以,就算不排出精子,蛋蛋也不會因此破裂哦。」
「一次射精(精子成為液體後排出)會排出3毫升的精液,在精液中有1億到4億個精子哦。」
「雖然男孩子每天可以製造出的精子,約有5千萬個之多,但是女孩子的小寶寶原料(卵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減少哦。女孩子養育小寶寶的房間(子宮),如果成長到能夠養育小寶寶的大小之後,差不多每一個月都會從左右其中一側的卵巢當中排出一個卵子,這就叫做排卵哦。」
溝通法3:男孩會把精子傳送到女孩的生命通道
觸摸男孩子的陰莖時,陰莖會變硬、會立起來的話是正常的。
「小雞雞會變硬、會立起來,是為了將變硬的小雞雞放到女孩子非常重要的生命通道(陰道)裡面。如此一來,就能夠將男孩子的小寶寶原料(精子),以健康的狀態(精子接觸空氣的話就會失去精力)傳送到養育小寶寶的房間(子宮)裡哦。」請這麼告訴孩子。
溝通法4:精子進入養育小寶寶的房間之後,會朝著卵子游動
精子進入子宮後,會努力往上朝著子宮左右兩側其中一邊的輸卵管(連接卵巢和子宮的管道)游去。
每個月,女孩子都只會從子宮左右兩側其中一邊的卵倉庫「卵巢」,排出一個小寶寶的原料(卵子)。在極少的情況下,也可能會排出兩個卵子(異卵雙胞胎)。因此,精子與卵子是否能夠相遇,取決於精子朝向左右兩側的哪一個方向游去。即使有幸能夠相遇,也只有唯一一個精子可以與卵子相遇、結合成為一個卵(受精卵)。
溝通法5:透過精子與卵子的相遇,才能夠產生出小寶寶
從卵倉庫排出的卵子,會在輸卵管(連接卵巢和子宮的管道)的前端被捕捉,並運往子宮。在此途中(輸卵管中),卵子會與拚命游動、將卵子外殼穿刺並進入其中的精子相遇。
精子與卵子受精(卵子與精子合而為一),結合成為一個卵(受精卵)之後,會花上數天的時間,被運往子宮那軟綿綿的床鋪上,鑽進床鋪內便會著床(緊貼子宮)。於是,小寶寶便會由此開始逐漸長大。
射精之後,精子能夠在女孩子的身體裡存活72個小時。但是,卵子在排卵後能存活的時間,卻僅不到24個小時。而且,每個月排卵的時間還可能會稍微有差異,所以如果想懷孕時,只瞄準排卵日進行性行為(讓精子與卵子結合)的話會很難受孕哦。請將這些事情都教導給孩子。
(本文摘自/性知識,爸媽給問嗎?:婦科醫師教你透過親子對話,在日常展開性教育/木馬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