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有益身心健康,更有助癌症病人降低復發風險,但要注意,運動不是「有動就好」!若對於運動時機、頻率及方式不夠了解,反而「有動不一定有效」。癌症希望基金會偕物理治療師、運動專家共同推出「癌後運動處方」,建議病友運動先從5大核心能力開始,才是有效鍛鍊。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台灣癌症存活率逐年上升,平均5年存活率超過6.2成,使罹癌不再是生命終點。如何在癌後人生中重建其身體機能,有效提升日常活動能力,改善整體康復效果,成為現今癌症治療的焦點。
癌後運動靠「走路」效果有限
然而,癌症希望基金會公布與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合作的研究調查結果發現,癌友在治療後雖大多具備運動強身意識,但近8成偏好以「走路」作為運動,由於運動強度低,散步對病友幫助有限,顯示「有動不一定有效」。
該調查也指出,高達6成的癌友並沒有得到醫療人員建議運動的提醒,其餘4成的病友雖有接受醫療人員的建議,但建議方式大多是「走路」,也顯示出醫療人員對於癌友運動的了解仍有侷限,並未意識到應有復健、教練跨專業的接軌。
癌症希望基金會榮譽董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表示,造成癌友運動障礙的原因,有超過4成是因為治療後的不良反應。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運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引」指出,運動可以降低癌症治療後的中、長期副作用,包括疲憊、淋巴水腫、改善睡眠、降低焦慮憂鬱等症狀。
癌後運動常見3大問題
物理治療師林昭印表示,病友癌後運動最常遇到的3大問題包括:不知道癌後可運動的時機、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運動,以及不知道如何找專業教練指導運動等。就怕運動不當反傷身,這些都需要專業團隊協助評估,例如,因胃癌切除3分之1胃部的癌友,就不適合做增加腹壓的訓練。
民進黨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除了癌症篩檢、癌症治療要做得好,也呼應「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原則,認為癌後康復階段同樣非常重要。他說,癌後運動是健康的開始,而癌後定期追蹤則幫助癌友回歸正常家庭及職場生活,呼籲政府跨部會整合醫院、社區、運動中心等資源,在政策上全方位支持癌友照護。
美國體能訓練協會(NSCA)官方講師林冠廷表示,運動應包含熱身、運動及緩和3大階段。他指出,癌後運動處方著重於加強5大核心能力,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建議從下列運動項目開始進行訓練:
目前癌症希望基金會的「癌後運動處方」訓練教練認證課程,已培育出18位專業運動教練,教練名單可至「台灣癌症資源網」查詢,同步也推出「癌後運動處方」線上健身課程,有興趣的癌友亦可進一步洽詢癌症希望基金會(免費諮詢專線0809-010580)。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