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即將開始新學年,第一次上小學前的孩子要準備什麼?爸媽該如何陪伴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適應新的團體生活及學習目標?《優活健康網》特邀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他提醒孩子進入小學後,會以學習「7大能力」為目標,也要練習適應團體生活,透過培養閱讀習慣和敘事能力,是銜接小學最好的訓練方式,不妨從暑假就開始讓孩子練習。
5歲的家家儘管還要一陣子才進入小學,但家家媽媽近來在群組看到好多家長在分享「幼小銜接」,指孩子從幼兒園進展到小學階段前應有的準備,也看到一些家長分享孩子進入小學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家家媽媽一直秉持快樂適性成長的方針陪伴家家長大,但看到這麼多家庭的難關,家家媽媽在想,是不是應該趁家家進小學前做好準備,有備無患?
為什麼要為小學做準備?
小學跟家庭/幼兒園是截然不同的環境,對孩子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進入小學是孩子12年國民義務教育的起點,學校體系的上下課時間規範較為嚴格、班級人數多因此自我管理能力要更強,對於學業的要求及壓力也更大,相較於幼兒園主要以遊戲中學習,強調活動及團體生活的目標差異很大。
以學業來說,小學每堂課40分鐘,且每節課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及課後學習功課,是更為系統性的學習,此外,108課綱相當重視小組討論及表達能力,也跟孩子的團體社交溝通能力高度相關,因此良好的準備可以讓孩子進入小學更為放心自在。
小學的課業學習需要哪些能力?
課業學習是小學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也是許多家長很在意的面向,下列能力跟孩子的課業的學習有很大的關聯:
- 體力:小學一堂課40分鐘,需要足夠體力面對半天或整天的課程
- 專注力及警醒程度:課前準備、上課聽講及回家作業,都需要孩子維持專注
- 閱讀理解:若每個注音幾乎都懂,但合起來就是不懂,表示閱讀理解力需要加強
- 社交互動及語用發展:正確理解老師同學的語言,以及課堂的潛規則,才更能適應新課綱下的小組討論
- 問題解決及主動思考:此能力為108課綱相當重視的一環,在作業及小組討論都很重要
- 執行效率:若每天寫功課寫到10點,會變成惡性循環
- 書寫能力:手弓穩定性及握筆運筆等精細動作
如何做好準備迎接小學的學習?
1. 閱讀能力
很多家長的疑惑是,要不要先教注音符號?話說從頭,注音符號是為了閱讀,而閱讀能力跟孩子的聲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有高度相關,聲韻覺識指孩子能不能辨識聲母、韻母及聲調等,進而發展出自己的語言規則。
許多研究都發現,聲韻覺識跟孩子的閱讀識字語言能力有高度相關,因此由醫師及治療師評估孩子的聲韻覺識是否到位,並且給予相應的訓練,才是提升孩子閱讀能力的根本之道。
從注音符號的拼讀概念、課本圖片內容的詮釋解讀、課室規則的理解都是孩子需要練習理解的內容。課文圖片的內容,孩子能不能正確抓到重點,或是時常描述枝微末節非重點的內容;注音符號的拼讀,孩子是不是每個符號甚至文字能夠個別辨識讀出,但無法將其合併後的語音或是內容進行詮釋,上述狀況可能暗示孩子有閱讀理解的問題!
2. 敘事能力
另一個重要的面向是敘事能力,包括句型發展、故事要素、故事文法等元素,對於孩子的課文理解、小日記書寫甚至作文的書寫,都有重要的關係。此外敘事能力也跟孩子課文理解能不能有效率且正確抓到主旨,以及後續小日記、寫作,會呈現高潮迭起的文章架構或是流水帳式的風格息息相關。
學齡前的親子共讀、拼圖及兒童靜態活動(繪畫出具主題的作品、樂高)等等,皆會影響孩子在學齡後閱讀課本是否會跳行漏字、處理題目抓不到重點,以及長時間重點處理、工作記憶整合及提取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感覺統合治療可以強化孩子感知能力及動作技巧,特別是對環境轉換敏感、或頻繁躁動、難以安坐的孩子,進一步讓孩子冷靜及提升專注力、強化期待孩子有好的行為、協助孩子在活動之間流暢地轉換。
進入小學是孩子重要的轉折但也是一個震撼教育,若有需要加強的能力,儘早由兒童發展團隊醫師及治療師評估並且在相對無壓力的狀態下做好幼小銜接的學前準備,對孩子及家長都會輕鬆許多!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