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為上呼吸道常見的症狀,因鼻道受到病毒感染,形成腫脹阻塞的現象,長期鼻塞也會引起鼻炎、鼻竇炎、腺樣體肥大、鼻中隔彎曲等疾病。日本兒童耳鼻喉科醫師黃川田徹於《擺脫鼻塞、打呼、睡不好的「鼻呼吸」》一書中,從專業角度分析導致鼻塞的4大原因,以及有效緩解鼻塞的3種療法,幫助讀者擺脫鼻塞困擾。以下為原書摘文:
造成中長期睡眠呼吸障礙的「鼻塞」,會產生以下的疾病:
- 鼻炎(花粉症等過敏性鼻炎及非過敏性鼻炎等等)
- 鼻竇炎(副鼻腔蓄膿症)
- 腺樣體肥大
- 鼻中隔彎曲
鼻炎:鼻黏膜腫脹引起鼻塞
鼻塞主要是因為鼻炎使得鼻腔黏膜容易腫脹。從臉的正面看過來,鼻孔小到「只能勉強插進手指」,但裡面其實有縱橫好幾公分的寬敞「房間」。這個房間的「牆壁」——也就是鼻黏膜一旦腫脹,房間就會變小,導致空氣不容易流通,就成了「鼻塞」。
鼻黏膜中布滿血管,呈海綿狀,血液很容易滯留,因此本來就很容易腫脹。如果因為發炎變得更容易紅腫,就更容易引起鼻塞。除了感冒時感染到病毒或季節性的花粉症所引起的急性鼻炎,還有由灰塵或塵蟎等導致一年四季都會發生的過敏性鼻炎及與過敏無關的「非過敏性鼻炎」等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特徵是很容易受到忽略,沒有及時處理。慢性鼻炎通常都是慢慢惡化的,因此不會突然覺得鼻子不通,而是慢慢地塞住。鼻子一旦塞住,就會開始不知不覺地用嘴巴幫忙呼吸,因此大腦也會不知不覺地以為「鼻子塞住是很正常的狀態」,即使無法完全用鼻子呼吸,也不會注意到異狀。
此外,鼻炎時的黏膜還有另一個特徵,那就是腫脹的方法及腫脹的情況會不時發生變化。有時候只有右側的鼻子塞住,有時候是左側塞住的狀況很常見,有時候則是鼻塞的情況每隔幾小時反覆出現,一下子塞住,一下子又通了。再者,一般的慢性鼻炎由於白天的症狀比較輕微,因此很多人只有晚上睡覺時才會鼻塞。這也是患者注意不到鼻塞的原因。
「隱性鼻塞」的原理
鼻黏膜為富含血管叢的海綿體,能貯存大量血液的「容量血管」(靜脈)是其特徵。容量血管具有對交感神經及神經傳導物質產生反應,像海綿一樣膨脹收縮,控制黏膜的厚度以調整通氣量的作用。所以當血液淤積在容量血管中,導致黏膜腫脹,就會「鼻塞」。
鼻子的黏膜原本就有每隔幾小時左右輪流腫大的生理現象,稱為「鼻週期」,是由容量血管的伸縮性左右移動所引起的現象,因此可以想成是左右兩側的鼻子輪流休息。這就是為什麼鼻炎時會出現「只有左邊或右邊的鼻子塞住」的現象。
另一方面,白天交感神經比較活絡時,正腎上腺素會讓容量血管收縮,到了交感神經趨緩的夜間,容量血管會變得比較鬆弛,血液就容易淤積。換句話說,鼻子原本就具有「白天較暢通,就寢時比較容易變得不暢通」的構造。
如果沒有鼻炎的問題,通氣性的變化自然沒有問題,但黏膜一旦發炎,黏膜的腫脹變化就會變得非常劇烈,空氣不流通的程度可能會差到連就寢時都無法忽略。這也是造成只有夜裡鼻塞的「隱性鼻塞」的原理。患有隱性鼻塞的人由於黏膜在白天不太會腫脹,因此不少人即使去看耳鼻喉科也沒有發現。
即使不是花粉症好發的季節,也要小心
提到引起鼻塞的毛病,大家最先想到的還是花粉症吧。花粉症是由杉樹、檜木、鴨茅、貓尾草、豬草、白樺等花粉形成抗原的過敏性鼻炎。尤其是對杉樹及檜木的花粉過敏的人特別多,每年到了花粉飛散的時期,經常可以聽到抱怨頭昏腦脹、感覺疲勞、無法專心工作、想睡覺等聲音。
花粉症又稱「季節性過敏性鼻炎」。顧名思義,每到形成抗原的花粉飛散的季節,症狀就愈明顯。除此之外,也有由壁蝨或塵蟎、動物毛屑等形成抗原的「經年性過敏性鼻炎」。如果有花粉症,我想大部分人應該都覺得「只要撐過花粉季就好了」。但也不能因為別的季節比較不會打噴嚏或流鼻水就掉以輕心。因為有季節性過敏的人,通常黏膜都有慢性的發炎症狀。
當然也有人是「只有花粉症季節才會鼻子發炎」。但我看過許多患者後,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大部分人明明有輕微的症狀,但是都沒有發現,結果一整年都有夜間隱性鼻塞的問題」。
很難區分是暫時性的鼻炎還是慢性的鼻炎,但是「每年到了花粉症季節,症狀就會變得很嚴重,花粉季一過就好了」這種週而復始的情況下,導致慢性鼻炎逐漸惡化的人也不少。千萬不要過於自信,「現在不是花粉症的季節,所以不要緊」,必須考慮到因鼻炎產生睡眠障礙,並且逐漸惡化的可能性。
此外,症狀明明跟過敏性鼻炎一模一樣,卻檢查不出過敏的抗原,這種情況便是所謂的「非過敏性鼻炎」。只不過,對鼻炎的研究原本就是從由花粉症引起的過敏性鼻炎進化而來。在這個前提下,雖然能將無法找出特定過敏原的鼻炎定義為「非過敏性」,再進行各式各樣的分類,但是從症狀來看,其實很難明確區分過敏性鼻炎與非過敏性鼻炎。因此,從黏膜變化造成鼻塞這點來看,不妨視為一樣的鼻炎。
鼻竇炎:由慢性鼻炎引起的二次發炎?
前面簡單地說明了鼻子的構造,再複習一下,「鼻竇」是位於鼻腔(通道)外壁小孔對面的空洞(洞窟),小孔稱為「竇口」。空氣在鼻子裡通過竇口流進鼻竇,在鼻竇內製造的分泌物則從竇口排出鼻腔。
鼻竇炎是指鼻竇發炎的狀態,又分成「慢性鼻竇炎」與「急性鼻竇炎」。一般稱膿蓄積在鼻竇的症狀為「蓄膿症」。造成慢性鼻竇炎的原因,沒有統一的見解。有人說是由急性鼻竇炎轉變的,也有人說是因為牙齦發炎,但以上原因皆無法說明大部分的慢性鼻竇炎。
我的著眼點在於大部分的患者都說鼻塞是他們最不舒服的症狀。如同前面說明的那樣,可能會導致用嘴呼吸的鼻塞,是因為鼻腔黏膜發炎腫脹,縮小空氣流通的通道所引起。鼻竇炎則是因為覆蓋在鼻腔(通道)外壁的空洞(洞窟)表面的黏膜發炎引起,因此除非是瘜肉害鼻腔變窄,否則光是鼻竇炎不太可能引起鼻塞。
有鑑於此,我懷疑大部分的慢性鼻竇炎可能是鼻炎引起的二次發炎。實際上,大部分慢性鼻竇炎患者經由CT(電腦斷層掃描)仔細檢查後,發現很多人不只鼻竇異常,還有鼻腔黏膜變厚、竇口變窄。另外,也有很多患者自述睡著時會打呼或用嘴巴呼吸、早上起床會口渴等讓人懷疑有「隱性鼻塞」的症狀。
根據這些臨床上的觀察,我認為大部分的慢性鼻竇炎,可能都是「因為鼻炎導致鼻腔黏膜慢性腫大,竇口變窄,妨礙空氣進入鼻竇的結果所引起的症狀」。如果是這樣,當因鼻塞來看診的患者有慢性鼻竇炎時,就不能只聚焦於慢性鼻竇炎,也必須針對造成這一切的鼻炎對症下藥。
腺樣體肥大:小孩子常見的鼻塞
如果是小孩子,鼻塞可能是因為「腺樣體肥大」。腺樣體指的是鼻子後面的扁桃體,具有捕捉從鼻子或嘴巴入侵的細菌及病毒的功能。腺樣體通常在3~5歲左右最大,接下來會慢慢縮小。當腺樣體肥大到妨礙用鼻子呼吸的狀態,就稱為「腺樣體肥大」。因為很難用鼻子呼吸,不得不張嘴呼吸,造成睡眠呼吸障礙,進而出現「無法熟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睡眠障礙的症狀。
鼻中隔彎曲:可能併發慢性鼻炎
把鼻腔分成左右兩邊,位於鼻子中間的壁稱為「鼻中隔」。鼻中隔很少不偏不倚地位於鼻子正中央,通常會稍微往左邊或往右邊彎曲。鼻中隔彎曲通常不會造成什麼太大問題,但隨著彎曲的程度或位置可能會降低鼻子其中一邊的透氣性,造成鼻塞。過去都認為鼻中隔彎曲是造成鼻塞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我認為只有鼻中隔彎曲,應該不至於鼻塞到要改用嘴巴呼吸的程度。
遇到因為鼻中隔彎曲導致必須改用嘴巴呼吸的鼻塞患者時,必須設想原本就有慢性鼻炎的毛病。當治療的目的是改善鼻塞時,或許也必須正視慢性鼻塞的問題。
(本文摘自/擺脫鼻塞、打呼、睡不好的「鼻呼吸」:日本鼻科權威醫師30年實證,戒掉用嘴呼吸,讓你增加深度睡眠、一夜好眠!/境好出版)
8月夯運動!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發送訊息「台灣選手加油!」給小編,點取連結下載「全身復健運動|懶人包」,一起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