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家中多少都有一本「食物相剋中毒圖解」,上面記載食物中毒的相關知識,但這些知識都是真的嗎?台大醫院血液透析科主治醫師姜至剛、台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博士陳佳煌、台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秘書長孫銘宗於《我們與毒的距離只在一線間》一書中,帶領讀者認識生活常見的毒物,學習如何與毒共處,有效避開生活毒物,降低中毒風險。以下為原書摘文:
農民曆「食物相剋中毒圖解」釋疑
台灣早期是典型的農業經濟社會,看天吃飯、順應節氣與當令物產生活,是當時人的日常,也因此「農民曆」就成了家家必備的生活指南,幾乎每戶人家都會擁有一冊。二十四節氣日期表、每日吉凶宜忌與生肖運程等,是農民曆的主要內容,但更特別的是在封底還附有一份「食物相剋中毒圖解」。
食物相剋中毒圖解,顧名思義就是以圖解方式告訴民眾,哪兩種食物混吃可能會中毒、會出現什麼樣的症狀,需要用哪樣東西來解毒。它也提供了急性中毒時的急救方法。
這份食物相剋中毒圖解除了印在農民曆上,也被印在日治時期出現的「寄藥包」袋子上。「寄藥包」是從日治時期開始的一種先用藥後付款的成藥藥品寄售方式,在40、50年代的台灣農業社會相當盛行,尤其醫療系統達不到的地方,例如山區、海邊等窮鄉僻壤和偏遠郊外地區更是需要。藥袋上的圖解,不僅成了各藥廠對民眾維護自身健康的最佳廣告宣傳,也成了早期醫藥不發達民眾食物中毒的自救小百科。
當時的日本人曾對此做過實驗,最後證明多是因衛生條件不佳保存不當及料理方式錯誤所致。而以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這些食物組合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多半是消化不良、腹痛或腹瀉。以圖解上的幾種常見中毒組合,就現代學理來釋疑:
1. 毛蟹+柑橘、柿子→癱軟、痢
因為柿子、柑橘類水果富含單寧酸,會與螃蟹中的蛋白質作用而凝固,在胃部形成不易消化的塊狀物,導致腹痛、腸胃不適。學理上單寧酸容易與蛋白質結合成「鞣酸蛋白」而凝固成塊,同時食用可能因相互影響,導致消化不易、腸胃不適等情形,但不是食物中毒。
2. 菠菜+牛乳、豆腐→結石、痢
網路謠傳菠菜中的草酸會與牛奶或豆腐中的鈣質結合生成草酸鈣,造成腎結石;但體內形成的草酸鈣會隨糞便排出,不會經由腸胃道吸收,因此不會有結石問題。
3. 田螺+麵、蛤、豬肉→腹痛、嘔吐、掉眉毛
若水產品保存不當,就容易有細菌滋生的問題而造成腹瀉;而且螺肉性寒,食用過多同樣可能造成體質虛寒者腹瀉。掉眉毛則是毫無根據。
4. 蝦、蟹、魚+金瓜→痢、毒
併用產生毒,無學理根據,之所以造成腹瀉主要是水產品保存不當引起的細菌孳生所致,以及食材不新鮮引起過敏。
5. 蝦、蟹+檸檬→砒霜、毒
另一個版本是蝦+橙汁=自殺,謠傳蝦子裡的砷加上檸檬的維生素C,砷會從五價變成三價(即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在學理上,純化的維生素C與五價砷,如在實驗室環境加以化學催化作用,或許是有可能變成砒霜。
但像螃蟹、蝦等海鮮雖含有砷,但9成以上為有機砷,且有機砷可以很快排出體外,幾乎沒有毒性。同時,即使併用這些食物,其分別所含的維生素C與五價砷不僅含量低,也沒有化學催化劑及適當的反應條件,不用擔心會中毒。
食物相剋以催吐為主?
而食物相剋中毒圖解所提供的急救方法,以催吐為主:「蕃薯粉,或生蕃薯搗汁亦可和黑糖沖水飲下以分化毒素。用指頭搵花生油攪咽喉,使胃內之毒素吐出,該方法數回不拘全部吐出為止,不可過於嘔吐。」
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誤食或中毒情況都適合以催吐來排除毒物,不當的催吐反而可能造成食道管、咽喉發炎,甚至造成食道胃出血、食道裂傷破裂及吸入性肺炎等傷害。同時,催吐除了吐出食物,水分、胃酸等液體也會一起排出,會使電解質(鉀離子、鈉離子)失衡,而造成血壓變化、心律不整。
就學理上的釋疑可知,圖解上的食物相剋可能多是單一食物所致,例如海鮮類腐壞、沒煮熟所導致的感染問題,或花生產生黃麴毒素而導致的中毒,並不是因為兩者同時食用相剋產生毒素所致。而且任何食物食用過量,都會引起消化道問題導致身體不適。
這份「食物相剋中毒圖解」就現代醫學來看或許是無稽之談,但若考量當時的時空背景、醫療條件、環境衛生、民眾的醫藥知識,也可說是當時人的醫藥經驗傳承,是理解舊時庶民生活的參考資料之一。
(本文摘自/我們與毒的距離只在一線間:11個中毒案例教你如何與毒共處,劑量才是重點/好人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