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疑問為什麼樣做健康檢查?其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罹患疾病機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萬芳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英欽於《做對健檢,掌握健康更輕鬆》一書中,統整受檢者常發問的問題,搭配輕鬆易懂的文字來描述,幫助讀者更認識健康檢查,開啟促進健康、管理健康的嶄新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很健康又沒有生病,為什麼需要做健康檢查?」這是個落伍的觀念喔!健康檢查真正目的不是為了治病,而是為了預防生病,正是因為感覺沒生病才需要預防性檢查。很多人寧願花錢買保健食品、買保險,也不願意定期做健康檢查。其實,定期健康檢查才是最值得投資的高報酬率標的。
自覺沒有生病並不代表身體沒有問題,就看您是如何定義健康。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刻,帶著父母親給的身體資產(遺傳基因),隨著年齡增加及外界環境影響(壓力、空汙、飲食、作息等),身體內部組織器官開始出現病理變化。
歲月不只在臉上留下痕跡,也會在身體內部留下印記。一般來說,疾病大致分為二種類型,一種是像新冠肺炎、流行性感冒一樣的「傳染性疾病」,另一種就是俗稱「生活習慣病」的「非傳染性疾病」,後者占了絕大多數的疾病種類,十大死因也大多為非傳染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慢性肺部疾病、癌症等)約占全球死亡人口的74%。
非傳染性疾病大多與日常生活習慣有關,也與時間的積累有關,疾病發展有一定的過程,臨床上通常分為5個階段:
- 易患病期:此時期尚未發生疾病,但有可能致病的危險因子,如吸菸、酗酒、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熬夜、缺乏運動等。
- 臨床前期:此時期致病因子已經在體內產生病理變化,但尚無明顯臨床症狀出現。
- 臨床期:此時期生理及心理的結構或功能已有明顯的變化,可察覺疾病的症狀與徵候。
- 殘障期:疾病發展到臨床期之後,有些人經過適當治療會康復,有些人卻會因為器官或身體某部位功能受破壞,導致暫時或永久性的行動限制或喪失。
- 死亡:疾病惡化最終導致死亡,不過,死亡有時並非由原發疾病所造成,而是合併症或續發疾病所致。
我們都知道健康檢查必須要量身訂做,檢查項目的安排必須因人而異,包含的性別差異、年齡以及個人的健康情況。男女兩性有著先天上的生理結構差異(男生有攝護腺,女生則有子宮、卵巢),在不同生命期(如育齡期、更年期、高齡期),器官退化程度與部位不同,許多疾病也有男女好發率的差別,健康檢查的著重點自然也不一樣。
除了一般共通性的健康檢查,男性與女性可著重以下檢查重點:
這裡要特別提醒女性朋友做健康檢查時的幾點注意事項:
- 生理期:尿液及糞便常規檢查,須於生理期結束後3~5天再進行檢驗,以免影響檢查結果。
- 懷孕期:已懷孕或疑似懷孕者,進行任何檢查之前都應告知醫師、檢驗師,暫勿安排影像學(如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子宮頸抹片及胃鏡、大腸鏡檢查。
- 哺乳者:若有安排無痛內視鏡檢查者,檢後24小時內請勿餵食母奶。
- 子宮頸抹片檢查前一日不可行房,不可執行陰道沖洗或是使用陰道塞劑,以免影響報告準確度。
(本文摘自/做對健檢,掌握健康更輕鬆:醫師教你正確認識健康檢查/和平國際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