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直是導致腎病變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控制不佳更會加速腎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且慢性腎臟病合併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更高,也因此在國際糖尿病治療指引上就提及,病患除了必須要控制好血壓、血糖以外,避免腎臟發炎、導致惡化更是治療的重要關鍵。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黃建寧主治醫師表示,目前洗腎人口有48%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說是洗腎主因;糖尿病儘管是血糖過高引起,事實上也是一種血管疾病,大血管會影響心血管,小血管就會造成視神經或腎臟病變。血糖高會造成腎絲球的壓力,不僅容易引起腎臟細胞的高壓氧化、發炎,更會導致腎小管病變出現纖維化、內皮細胞被破壞。
糖尿病與心、腎病變有高度關係
黃建寧醫師說明,人體運作是一個連動系統,代謝物質也會互相影響,從研究數據來看,糖尿病與心、腎功能有高度相關,心臟、腎臟、代謝疾病都是相關聯的,當腎臟過濾功能不佳就會影響心臟,心臟不好同時也會影響腎功能。從臨床案例來看,當有尿蛋白過量、腎絲球過濾率越低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明顯偏高(見後圖)。
由於糖尿病與血壓、血脂控制有極高關聯性,加上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具多項共同風險因子,衛福部也積極推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計畫,希望透過有效醫療資源的整合來讓疾病管理更有效益。目前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上,血糖、血壓、膽固醇、蛋白尿的控制目標如下:
• 糖化血紅素:應低於7%以下;
• 血壓:收縮壓應低於130 mmHg以下;舒張壓應低於80mmHg以下;
• 膽固醇:總膽固醇應低於160mg/dL以下或低密度膽固醇應低於100mg/dL以下。
• 蛋白尿:蛋白尿(UACR)大於300mg/g的病人,應控制UACR有至少大於30%以上的降幅
糖尿病腎病變患者用藥需考量降糖、降血壓、抗發炎及纖維化的藥物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監控血糖、血壓、血脂數值,在治療方針上,更要徹底改變生活習慣。黃建寧醫師指出,當已發現初期腎病變,飲食必須與營養師擬定方針,如蛋白質攝取量必須依照不同腎病變的階段來調整,日常要多以植物性蛋白質替代動物性蛋白質,遵循多攝取蔬果、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全穀類食物,鈉含量一天不要超過5g等原則,另外戒菸、減重也是預防腎惡化必須落實的重點,也要培養運動習慣強化心肺功能,在防止腎惡化的同時也能改善肥胖問題。
當生活習慣都調整後仍舊沒有改善,就必須考慮用藥,黃建寧醫師說明,糖尿病的藥物從早期純粹降血糖、控制血壓,一直進步到能夠保護腎臟器官,以及抗腎臟發炎、纖維化的發展,對於延緩腎病變都有相當好的進步。
黃建寧醫師也強調,透過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計畫,臨床可以看到參與病患在預後有相當好的改善,未來在搭配完整藥物的運用下,透過治療三大關鍵: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控制腎臟與發炎與纖維化,甚至可將病患洗腎的時間延緩10年,未來若累積足夠案例運用大數據分析,相信對治療糖尿病等慢性病,都能有更好的治療效益。
黃建寧醫師
-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理事長
- 中山醫學大學校長
專長:
- 新陳代謝科
- 內分泌學
- 內分泌分子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