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中心/綜合報導
抗生素是對付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武器,但濫用抗生素導致的「抗生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簡稱AMR)是醫界長久以來頭痛的問題,台灣感染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台灣不只醫療院所內抗藥性細菌感染個案比例逐年攀升,更有部分細菌已有高達7成抗藥性。
113年度健保總額甫經衛福部核定,其中「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管制品質提升」在案,顯見政府看見問題,要加強抗生素藥品的管理。
過去認為抗藥性問題多出現在介入性治療多、感染風險高的重症加護病房或醫療院所中,然而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視計劃(TSAR)資料顯示,國內多重抗藥性問題影響範圍廣,不局限於過往認知的長輩及重病族群,多重抗藥性問題已延燒至門診且不分年齡層,整體醫療環境都面臨抗藥性挑戰。
美國CDC前任首長Dr.Tom Frieden曾表示,「若我們在不需要時使用抗生素,那我們可能在最需要時無藥可用」,一句話揭示抗生素濫用暗藏的巨大危機。
「疾管署資料顯示,如果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到2050年,我國每年將有 3.3萬人因抗生素抗藥性而死亡,」王復德說,以我國平均每年死亡人數15萬人計算,相當於死亡人口中超過1/5因抗藥性感染而死;對國家財政影響也鉅大,將導致我國GDP損失2%,換算下來,一年的經濟損失恐達3,000億台幣。
國際研究顯示,COVID-19疫情發生後,部分抗藥性細菌比例增3倍,COVID-19患者若再加上抗藥性細菌感染,將延長3~5倍住院時間。細菌抗藥性攀升,除了導致治療難度提高、住院時間拉長及醫療支出增加等狀況,醫界更憂心的是對付細菌未來無藥可用。
改善抗生素抗藥性問題,除了醫師正確用藥,減少抗藥性細菌感染症的發生,也期盼藥廠研發新藥,民眾的配合也很重要,民眾在抗生素使用,應熟記「四不一要」觀念:
- 「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 「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
- 「不」吃他人的抗生素
- 「不」要隨便停藥
- 「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