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歪斜、頭一轉就痛,大多數人以為只是落枕,熱敷多休息就好,殊不知是斜頸症惹禍!金馬影帝李康生多年來飽受斜頸症所苦,不僅吃飯、騎車不便,甚至連走路還一度習慣手扶著頭部,拍戲也深受斜頸影響,曾試過各式中、西醫療法、甚至偏方都無效,幸好近年在經過積極復健,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後,症狀明顯好轉、脖子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緊繃疼痛。
李康生20歲起就得知自己罹患斜頸症,雖後來症狀好轉,但45歲小中風後又再次復發,生活心理皆大受影響,甚至因此罹患憂鬱症,「原以為是駝背太嚴重,結果脖子卻慢慢歪掉。」國際名導蔡明亮也分享,他與李康生長期合作拍攝,往往攝影機一靠近,李就會習慣性出現「快要歪頭」的異常姿勢,更因看遍推拿、按摩仍治不好,李甚至一度崩潰大哭喊「不想活了」⋯
斜頸症是什麼?
事實上,斜頸症是一種「肌張力不全症」,是指全身、半身或多發性的肌肉,持續痙攣收縮異常,所造成的不當姿勢異常,是僅次於顫抖症、巴金森氏症的常見神經動作障礙疾病。多好發於40歲後,女性是男性2倍,盛行率每10萬人約有18位患者;症狀除了脖子「歪歪的」,還會伴隨痙攣、顫抖,嚴重時會導致中重度疼痛,
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智光解釋,正常脖子可以左右水平扭轉各90度,但若是旋轉動作控制不順,就要小心是頸部出問題。患者最常見脖子肌肉的水平扭轉異常,或出現特定歪斜一側、向下彎曲及向上彎曲等現象,兩者也可能合併發生,使日常行動因而受阻,對於心理情緒、人際社交能力會有嚴重影響。
斜頸症常誤以為是落枕
陳智光表示,斜頸症與先天遺傳、後天環境有關,但大部分患者仍為原因未明的特發性類型,許多斜頸症患者一開始常以為只是落枕或姿勢不對而忽視,反而延誤就醫或被誤診,或尋遍骨科、復健科都無法找出病因,平均需花費4~6年才能確診,這段期間內症狀可能越發嚴重、影響到視線跟平衡感,走路也容易跌倒,日常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阻礙。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指出,斜頸症主因為肌肉不正常的收縮,可能與腦部神經迴路異常有關,每位患者發作的病情都不盡相同;然而,只有1%的患者經過治療後,可以永久性痊癒,多數患者可能會再復發,復發部位也可能不同,但大多集中在頸後周圍部位。
斜頸症易與顫抖症、巴金森混淆
針對患者罹患斜頸症,會出現歪頭、顫抖、過度疼痛、姿勢異常和肌肉緊繃等徵兆,一開始常與習慣性落枕、巴金森氏症等疾病混淆,該如何分辨呢?對此,陳智光說明,斜頸症無法靠抽血診斷檢查,需倚靠排除其他疾病原因來歸類,例如落枕可找出背後的肌肉骨骼施力原因,巴金森屬於退化性疾病,可進行大腦基因檢測,也能透過觀察症狀發作的部位來進行診斷。
陳智光說,像是巴金森氏症的顫抖多發於手部、肢體,而斜頸症的疼痛部位,多發作於後頸、頸側等區域,可能會出現肌肉疼痛、緊繃等,兩者症狀部位就有明顯差異,可幫助醫師診斷,再轉介至神經內科相關科別,為患者做更深入的檢查。
以放鬆肌肉神經為治療重點
吳逸如表示,目前斜頸症仍無法治癒,現有治療重點以放鬆痙攣肌肉神經為主,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肌肉鬆弛劑、肉毒桿菌注射等,少數民眾會考慮侵入性手術。臨床研究指出,施打肉毒桿菌素2~6週後,可顯著改善頸部歪斜、疼痛症狀。
吳逸如進一步解釋,醫師會將肉毒桿菌素注射在肌肉神經交接處,不過這種方法目前無法維持長效,2~3個月就需要施打一次,但對於斜頸症患者最大的幫助,就是在症狀暫時緩解的期間,可以積極進行復健訓練,透過復健科及物理治療師的引導,配合輔具,進行肌肉拉伸、延展的復健運動。
負責收治李康生斜頸症個案的超越復健診所王薏茜院長補充,藥物搭配復健能延長治療效果,注射肉毒桿菌素後6週,即可看到明顯改善,能有效矯正頭部歪斜位置、大幅減少患者的疼痛程度,現在健保已有條件給付,一年可免費打3次,鼓勵患者有疑似斜頸問題的民眾應及早至神經內科、復健科進行鑑別診斷,可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