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過,你這一生如何過?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創業思維中心營運合夥人艾瑞克.賽諾威(Eric C. Sinoway)、哈佛大學學術與發展規劃處處長梅瑞爾.梅多(Merrill Meadow)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一書中,與哈佛大學的「創業管理之父」霍華多次深談,執筆寫下這位管理大師的人生經營學,幫助讀者規劃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勾勒立體藍圖
生活中面臨岔路時,比方說,該不該接下這份工作、要住在市區還是郊區、該上研究所還是學鋼琴,如果心中有明確而長期不變的目的地,做決定是不是簡單許多?答案顯然是簡單太多了。但這並不是最大的好處。依終身願景做出的決定,更能收到實效,更有可能帶來幸福感。以這個角度來看,大家可多學學成功企業的經營術。
企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在做細部決策之前,已規劃好營運大方向,不會只著重在某個營運環節。企業若缺乏全面性的大方針,只會一敗塗地。這些企業常常是曇花一現,也許起初能挾著優異產品或突破性的行銷做法而有亮麗表現,最後卻可能雷聲大雨點小。因為在產品與行銷的鋒頭過後,它們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反觀維持成功不墜的企業,則是勾勒出多面向的營運願景,以這個立體藍圖為指南,帶領企業立足現在,迎向未來。
就跟霍華提供給喬治的意見一樣,有效的企業營運方針,並非一成不變的全景圖。成功企業對自己、對市場、對產品的認識會隨時間而加深,因此常常會調整營運目標;正如個人的終身願景會隨時間而改變。但企業在決定有哪些新機會值得追求、又該做出哪些營運調整時,還是有一套明確的參考點,亦即現階段的願景。
許多人走在職涯路上,做決定都是見招拆招,沒有一個大方向。結果,匆匆做完一件重要事項,又忙著處理另一件。事實上,薪水、職銜、房子、社交活動、智識的追求、社區事務等都屬於人生中細部操作的戰術;如何把這些面向拼湊在一起,則是大方向的策略。正如霍華所說:把人生當成事業來經營。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把人生當成事業來經營,」霍華解釋: 「首先要從策略面著手,為最終目標勾勒出整體畫面。我不是要你思考事業最高能做到什麼頭銜、職位,我指的是勾勒出大方向的願景,然後看怎麼做最可行、最能實現那個畫面,再來下決定,妥善因應轉折點。」
不論是企業或是個人,都需要投注時間與精力,培養出營運願景或終身願景,但人性畢竟比企業有趣且複雜許多。企業有明確、不容模糊的獲利需求,長期營運下來,賺不賺錢成了評鑑企業成功與否的標準。就好比放了一把固定不變的量尺,界定並評估企業的績效。
雖然,霍華可能會立刻跳出來說,企業也應該有非財務的績效標準才對。其實,獲利有時反而是束縛,企業若能擺脫獲利至上的心態,更能全力實現核心使命。
舉例而言,蘋果與臉書改變了當今文化的面貌,而嬌生(Johnson & Johnson)與美敦力(Medtronic)則是以醫療器材挽救人命。這些企業都證明了,獲利只是營運目標的一部分。人就不一樣了,我們有需求也有渴望。地球上幾十億人口,時間與精力幾乎都花在滿足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上。滿足渴望是額外的美事,但並非必要。
各位有時間讀這本書(而我有時間寫這本書),顯示你我都有機會滿足需求與渴望,而且機會幾乎天天都有。這是我們的福氣,也是我們的壓力所在。
如果空有渴望卻無法達成,有時只是徒增痛苦。尤其現代社會常灌輸我們一個觀念:「想要什麼就能擁有什麼,沒什麼辦不到的事;如果辦不到,可能表示你不夠聰明、不夠漂亮、或不夠努力。」正因為如此,霍華才會說阿波羅十三號的任務簡單多了,太空人的渴望與需求完全濃縮在單一目標上:安全返回地球。可惜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天下並沒有這等好事。
讓喬治無法招架的轉折點,表面上似乎跟金錢有關,其實還代表了他應該調整人生重心,把心思從需求轉移到渴望,這就是改變整盤棋局的那一著棋。
許多人都希望能擁有喬治的轉折點,他覺得痛苦,是因為他在事業上的「成功」無法帶來幸福感,更別說自我實現了。他沒有體認到(更別說承認了)取得需求與渴望的平衡很重要,過去沒有列入考量,未來也還沒想到。即使有,不僅不明確,對自己也不夠坦承。
行動之前,先釐清價值
有機會的話,霍華會跟喬治說:如果你想過得幸福美滿而充實,不要只想著下一步怎麼走,應該要先問:「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人生想留下什麼樣的足跡?」喬治對這個問題確實有了部分解答,畢竟他達到讓家人財務無虞的目標,但他的人生全景圖留有許多空白,他從來沒花時間思考要如何彩繪。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反映出你的價值觀,」霍華說:「這是你內心深處信念的表現。若想善用生命中的機會,我們必須有一套認識自己、檢視信念的價值觀。」我們過去也聊過價值觀的話題,但霍華從來沒有說過,我應該要有什麼價值觀。在此,我相信也沒必要長篇大論細究。
他教我的一向都是簡單而直接的概念:我的價值觀應該由我做主,不盲從周遭文化;我的價值觀必須有如梁柱,才能打造出終身願景;我的價值觀應該體現在追求願景的細部決策上。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有很多方法可以幫你找到答案,換句話說,你可以廣納各方資訊,以便勾勒出想要的終身願景。然而,要從眾多資料中理出頭緒,方法只有一個,套句霍華的說法,那就是:「坐下來深刻思考。」
允許自己探索內心
不管是「深刻思考」,或「誠實的自我對話」,進行自我剖析,對許多人而言,都是很陌生、甚至不自在的行為。我們不會特別專注或長時間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生活步調匆忙,社會瀰漫「做就對了」的氣氛,如果還花時間自我對話,往往與常態背道而馳。
答案,我們希望現在就有;成功,我們希望手到擒來。但如果我們願意探索內心深處,大多數人都清楚自己重視的人事物為何,即使一時不知道,也能找得出來。
「允許自己探索內心」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是要了解,勾勒終身願景是有意識的選擇:這輩子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有能力決定;工作在生活中怎麼定調,你也有能力決定。一旦你承認自己有選擇權,便能擁有許多「深刻思考」的方式。
我特別喜歡霍華給喬治的建議:想想在你自己的告別式上,你希望別人怎麼說你。你希望親朋好友怎麼描述你這個人,講的是對你的個人感受,而不是社會加諸在你身上的框架與角色。想像你的小孩跟親朋好友的小孩提到你,你希望他們怎麼描述你。或者可以這麼想:人生走到終點的最後一刻,如果有台相機能夠拍下你的終身願景,你希望照片裡有何景色?
我所認識擁有美滿人生的人當中,不論富有與否,他們回答這個問題時,大多沒提到事業成功,講的都是個人層面。
全球最大飯店的前董事長曾跟我說:「我希望墓碑上刻著:他是全世界的朋友。」極為成功的土耳其創業家則說:「我希望我對後世的影響是,小女孩因學會讀書寫字後,生活有了改善。」比爾.蓋茲幾年前曾在哈佛畢業典禮致詞說,他希望後人不要只因他改革了個人電腦產業而記得他,還能記得他在慈善事業上扮演了小小的角色,致力消滅非洲大陸的疾病。
這些成功人士都曾經花時間勾勒未來願景與方向,以全面而立體的角度看自己,在這樣的視野下,工作與財務上的成功不過是一個小環節罷了。對擁有美滿人生的人來說,終身願景不只是理論概念,更是實用性十足的工具,在他們必須為工作與生活做出重大決定時,有所依循。
(本文摘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哈佛管理大師的人生經營學/天下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