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居住台中65歲婆婆,有天不小心在家跌坐,下意識手撐地板,手腕無法承受撞擊力道,引發劇烈疼痛由家人陪同送醫,檢查發現不僅遠端橈骨骨折,也發現有骨質疏鬆症,無獨有偶僅差不到一個月,婆婆的妹妹也因在停車場跌坐,導致遠端橈骨骨折,發現竟也有骨鬆,醫生提醒手腕骨折是常見的骨質疏鬆症重大警訊之一。
女性停經後1至2年就要檢查骨密度 身高變矮是骨質疏鬆症明顯徵兆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林聖傑醫師表示,女性在更年期後因女性荷爾蒙分泌下降,骨質疏鬆症風險就會跟著上升,因此臨床常建議停經後約1至2年,就要檢查骨密度變化,事實上女性高於65歲,男性高於70歲,就要密切觀察骨質,長期服用類固醇或荷爾蒙藥物,更要提早關注骨質疏鬆的相關問題,降低骨折發生風險。
林聖傑醫師補充,是否罹患骨質疏症,身體變化也能初步判斷,身高比起過往下降3到4公分,身體靠牆站頭枕部無法貼牆,頭與牆距離超過一個拳頭或是三公分,肋骨下緣與盆股間距不到兩至三指寬等等,都可能是罹患骨質疏鬆徵兆,最好立刻前往醫院接受DXA骨密度檢測(雙能量X光吸光儀),一旦確診,也才能馬上接受藥物治療,保護骨質不繼續下降。
提早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盡快減少骨折危機有助維持生活品質
林聖傑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有兩大類藥物,按照健保給付規定,第一線是抑制破骨細胞作用藥物,第二線是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但極高骨折風險骨質疏鬆症病患,目前在國外的幾個相關學會治療指引中,已經建議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但若考量健保現況,如不符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給付條件,想趕快提升骨密度避免骨折,仍可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否則一旦發生骨折帶來的損失與醫療花費或是家人照顧奔波的辛苦,都可能比藥費更可觀。
林聖傑醫師說明,一旦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不論是骨水泥、鋼板、螺絲、住院等手術相關費用,加上家屬請假照顧與生活不便等隱性成本,花費恐怕比自付藥費還可觀。因此在經濟條件允許下,先以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當骨質恢復到一定狀態,再接續健保給付第一線抑制破骨細胞作用藥物,也是臨床常見治療方式。
骨質疏鬆症未能及時治療 骨折再手術機會高於常人近三倍
林聖傑醫師強調,確診骨質疏鬆症後一定要接受治療,根據2005年挪威一項研究發現,比較骨質疏鬆病患與一般人,同時因為骨折使用鋼釘治療,有四成骨鬆病人需要再次手術,等同高出一般人近三倍風險,另外一項研究也發現,針對脊椎手術後病人,有骨質疏鬆症卻未適當治療,重新翻修風險也會提高一半以上風險,造成龐大健康威脅。
林聖傑醫師也說,治療骨質疏鬆症最怕病患中斷治療,不論是抑制破骨細胞作用藥物或是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暫停用藥都有可能喪失原有治療成果,有些藥物甚至會讓骨質短時間加速下滑。某些破骨細胞的抑制藥物,可以比擬偷走骨質的小偷,在藥物作用下暫停了行動,一旦突然沒有藥物介入,小偷馬上就會恢復活動,甚至會讓偷竊骨質速度更快,骨折風險也跟著不斷快速上升。
醫治骨質疏鬆最怕中斷用藥 原有治療成果恐短時間歸零
林聖傑醫師提到,前兩年因新冠疫情影響,部分病人擔心到醫院感染病毒,因此不敢到醫院中斷用藥治療,導致骨折發生。也有病患因搬家、工作、家屬不易陪同到醫院等因素,沒有到診間持續用藥,讓原有治療效果打了折扣相當可惜,因此在診間都會一再提醒病人,能否暫停用藥一定要與醫生充分討論。
林聖傑醫師提醒,單純骨質疏鬆症沒有特別病痛,很容易遭受忽略,骨頭漸漸淘空也就無法承受外來衝擊,發生骨折將帶來許多生活不便,因此最好預防方式,就是高風險族群主動前往檢查,原則上每2年檢查一次,長期觀察骨質狀況,一旦發現開始異常,務必與醫生充分討論,及早治療鞏固骨頭健康。
(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 林聖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