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健康/報導
今(8日)迎來24節氣中的「立冬」,也就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小時候常聽聞「立冬補冬,補嘴空」,究竟是要補些什麼?立冬的由來、氣候特徵又是什麼呢?立冬過意指一年辛勞,歷經寒暑,體力衰弱,必須透過進補恢復元氣,因此才有「立冬日要進補」的補冬一說。雖然今年氣溫平均值較以往高,被視為「暖冬」,但立冬要遵循的習俗、進補飲食可不能少!
立冬進補補什麼?
古人認為立冬時,辛苦工作了整年體力耗盡,加上冬天寒冷,因此會在立冬犒賞家人,並補充營養以度過冬天。通常民眾會食用藥膳補湯,如: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進補。中醫建議,立冬應遵循「秋冬養陰」原則,像是蘋果、花生、蓮藕、梨、黑木耳等,都是適合立冬進補的食材。但也應留意,避免食用燥熱上火的食物,並注意消化,否則補過頭可能更傷身。
元氣中醫師王大元分享:「很多人都會選擇進補,像是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和藥膳排骨等。進補大致可分成兩種方式:『食補』和『藥補』。食補方面可多選用羊肉、牛肉、雞腿、排骨、腰子,加入韭菜、青蔥、薑片、胡椒、麻油、辣椒、蒜頭或洋蔥等辛溫佐料;藥補方面則可以再搭配像是花旗參、黨參、高麗參、黃耆、肉桂、桂枝、當歸、川芎或杜仲等,冬令進補來碗熱湯,暖心又暖胃。」
此外,補又有分成「溫補」、「涼補」和「平補」,必須根據個人的體質決定,才不會愈補愈過頭,舉例來說:
1.如果容易手腳冰冷、大便軟散、疲倦喘促或舌頭胖大,屬於陽虛冷底體質,比較適合「溫補」,像是當歸生薑羊肉湯、十全大補湯、藥燉排骨、薑母鴨等藥膳。
2.如果容易身體燥熱、大便乾硬、口乾舌燥或舌質鮮紅,屬於火很大的「實熱型」或缺水的「陰虛型」體質,這時候反而要「導滯」或「涼補」,像是吃點木耳、百合、白蘿蔔、海帶、冬瓜、白菜和水梨等食材,才不會適得其反,愈補愈上火,也就是說如果你實熱便秘,要涼瀉導滯,或是口乾舌燥、倦怠低熱,要涼補清補,而不是跟著大家溫補。
3.有些人則是怕冷又怕熱,容易消化不良、精神萎頓或少氣懶言,屬於「陰陽兩虛」的體質,攝取過冷或過熱的食材都不適合,請先把腸胃顧好,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選用茯苓、芡實、山藥、薏仁、蓮子(四神湯組成)或白朮、葛根或黨參等藥材來「平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