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徐沛琪/綜合報導
有網友驚覺實地看了某預售建案後,發現該物件每坪竟比同格局、同樓層的實價還要貴2萬,短短2個月調漲讓他不能接受。
原PO發文描述,看了一個格局為二房+車位的預售建案,事前查過實價每坪約29萬~30萬,怎料一問之下價格開到32萬快33萬,比同格局、同樓層的實價每坪還要貴2萬,當下直接滅火。我也有提出疑惑,得到的回覆是說現在要調漲,沒辦法再優惠,因為總價有點超過我的區間,最後尷尬的離開,想問還有議價空間嗎?
貼文曝光後掀起熱議,網友說道「通常賣過幾%就會調漲」、「兩房都比三房貴啊,除非格局特別爛」、「八月實價可能6、7月就買了,代銷就是要用這樣逼你早點買」、「8月實登跟現在隔多久了,調兩、三萬蠻常見的,沒看到上實登可能只是還沒上或蓋牌」、「差半年絕對有差的,我之前去問差一個月就差1萬/坪了」、「現在房市非常的夯,尤其預售屋付款壓力較低,年輕人又想住最新第一手房,所以越來越夯越來越多人搶」、「如果賣很快就表示價格太低了,要調漲」。
也有內行直言,台灣人根本不是怕買貴,是怕買了會跌,便宜的話淡海或一堆更鄉下的地方早就賣爆了。代銷這樣逼,你就2個月後再問,如果又貴2萬,回頭看實登,有幾間成交你現在問的價格,這樣逼成交比他降價然後拜託你買有用多了。不然給你砍價跟實登一樣,懷疑他賣不好之後更便宜,你更覺得現在不能買,以後會更便宜,越想越不對,這樣怎麼賣房子?
消基會董事暨房委會委員張欣民表示,預售價格反映市場機制,常見情況是業者銷售到達一定成數,營造買氣刻意提高售價,一方面讓早鳥消費者有撿到便宜的心態,還能營造撿便宜要買要快的氛圍。還說到,這種類似飢餓行銷的手段,在自由市場當中並不違法,買或不買終究回歸需求面,只能提醒消費者培養理財觀念,平時就要多看房子,這家買不起或許換一家就可以,更有機會找到適合的物件。
他補充,原來是政府在推行實價登錄制度的時候,就擔心水可載舟,水亦可覆舟的現象產生,擔心有心人士藉著實登來操弄市場,影響民眾對於行情的判斷,所以一開始對於特殊的成交行情或數目超級少的案例,就暫時性的不給予揭露,這就是市場所謂的蓋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