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精神疾病病患的印象是什麼樣的?有時會光鮮亮麗地出現在別人面前,有時卻又跌落谷底⋯精神疾病本來就不是一直持續不斷的狀態,只是相較於正常人而言,有著一些不願意攤在他人面前的樣貌⋯《優活健康網》特摘心理作家龔佑霖所撰此文,透過他分享親身經驗,探索精神分析下的疾病面貌。
前一陣子,藝人李玟疑似因輕生而離世,消息讓許多人感到震驚,因為她表面上看起來是個開朗的人,實在和憂鬱症畫不上等號。
但事實上,世界上其實不存在一個完美的病人,就好像#metoo運動裡面,有一些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可能也會有曖昧關係等等,而被稱之為「不完美的受害者」,在精神疾病上,我覺得也沒有一個「完美的病人」存在。
例如,女作家蔡嘉佳,是一名憂鬱症患者,但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許多人以為她的病只是裝的,卻沒有想到,她在幕後常常是一個倒在床上、什麼都做不了的人。
延伸閱讀:
免費心理諮商》心理師列「10步驟」開箱心理諮商:不如當成一場體驗
精神疾患,也會有光鮮亮麗的時候
我在8年前開始看精神科,許多人也不相信我是個夠格的病人,因為我有時候一樣會做出傷害到他人的行為,有時候也會光鮮亮麗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但精神疾病本來就不是一直持續不斷的狀態,中間有可能會好轉,然後又跌落谷底,我們並不是一群永遠都在谷底的人,只是相較沒有精神疾病的人而言,有著一些不願意呈現在他人眼前的光景。
如果攤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許多精神疾病都是持續兩個禮拜以上,就可以作為診斷為精神疾病的標準了。但實務上醫生在開藥時,不會因為你有發病才吃藥、你沒有發病就不吃藥,更重要的是,醫生要開健保藥物,很多必須要給你一個診斷,就好像焦慮症得開抗憂鬱藥物,醫生就必須給出憂鬱症的診斷,即使病人可能只有焦慮症。
延伸閱讀:
免費心理諮商再加碼》哪裡可申請補助?年齡、申請方式、機構名單
精神疾患,也有可能會傷害他人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之外,精神疾病的病人,確實也有可能會傷害到他人。這並不是說大部分的精神疾病患者都會傷人,其實大部分的精神疾病患者是不會傷人的,他們很壓抑、很克制內心那股傷人或自傷的衝動,把許多能量都拿來壓抑自己內心那些別人不會出現的念頭跟衝動。
但因為精神病患,有可能會傷人,許多人反而就給他們貼上標籤,認為靠近他們是危險的,他們不夠格被同情,因為他們有可能會傷人。
對我而言,精神疾病患者需要的不是被同情,也不是被隔離,需要的是被理解。就好像一個坐輪椅的人,我們需要讓他搭電梯而非走樓梯,一個精神疾病的患者,也需要給他適當的環境讓他生活、工作,而不是逼他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
精神疾病在現代社會很普遍,但我們的理解依舊很少,也許在醫療強大到可以讓精神疾患變得容易醫治之前,社會需要更多的理解,來幫助精神疾病患者擁有勇氣,看見室外的陽光。
(本文獲女子學授權轉載,原文為:精神疾病者需要的是多一點空間:給予理解,從陰影走向陽光)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