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因血便症狀住院,醫師透過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有明顯胃潰瘍情況,切片報告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而後病患又因大量血便而休克,雖經緊急輸血並使用藥物治療,但因效果不佳,造成血壓極低,找到腸道出血點異常困難,醫療團隊緊急以血管栓塞止住出血點後,發現至少還有6處已明顯受到淋巴瘤的浸潤⋯
不過,民眾常對「淋巴瘤」存在錯誤的觀念及迷思,以下《優活健康網》整理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王浩元的說明內容,透過「7大QA」幫助民眾及早發現、正確治療:
Q1、淋巴瘤是什麼?
淋巴瘤(lymphoma)就是淋巴癌,而「淋巴癌細胞」是從「淋巴球細胞」(lymphocytes)所轉變而來。他說明,淋巴球細胞是體內正常存在的一種白血球,職司人體免疫系統中的要角,可簡單分成B細胞、T細胞、NK細胞等;也因此,淋巴瘤可以依照淋巴球細胞的種類,而分成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NK細胞淋巴瘤。
Q2、淋巴瘤有分良性或惡性嗎?
淋巴瘤就是淋巴癌,是一種癌症,所以皆為惡性。另一種與淋巴瘤經常混淆的淋巴結腫大(enlargement of lymph nodes),才有分為良性及惡性,一般正常健康人的身體中,存有數百顆的淋巴結,用以在細菌病毒入侵時,集結體內的免疫細胞快速反應。
良性的淋巴結腫大多是因為發炎或感染所致,通常腫大後過一段時間會自行消退;惡性的淋巴結腫大,則是因為有癌細胞浸潤於淋巴結,而造成腫大,所以不會消退,癌細胞可以是源發自淋巴結該處的淋巴癌細胞,或從它處各式腫瘤轉移至淋巴結的癌細胞。
也就是說,不只是淋巴癌會造成淋巴結腫大,許多其它的腫瘤如:乳癌、胃癌、大腸癌等,都有可能因為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而造成淋巴結腫大。
Q3、淋巴瘤只會發生在淋巴結上嗎?
淋巴瘤雖然最常發生於人體的淋巴結,但淋巴瘤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包括:
- 腦部
- 肺臟
- 乳房
- 腎上腺
- 肝臟
- 睪丸
- 皮膚
身體尤其在頸部、腋下、腹股溝這3處,密布著淋巴組織及淋巴結,當在這些地方摸到腫塊時,較易警覺或聯想到淋巴瘤。但是,身體仍有許多淋巴結,是存在於手摸不到的地方,例如縱膈腔或後腹腔,此時就需要就需要仰賴患者的症狀表現,以及進一步影響檢查,來協助醫生作出臨床判斷。
Q4、淋巴瘤有哪些症狀?
可透過「燒、腫、癢、汗、咳、瘦、累」七字訣,來記憶淋巴瘤的症狀,分別代表: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等。然而,無痛的腫塊是淋巴瘤最常見的症狀,雖然常出現於淋巴結區域,特別是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但要切記,淋巴瘤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不僅只限於淋巴結。
若依淋巴癌細胞的臨床特性來區分,可分為侵略型淋巴瘤(aggressive lymphoma)與和緩型淋巴瘤(indolent lymphoma),有些淋巴瘤的患者,會抱怨身體有莫名的癢感,甚至某些特殊的淋巴瘤亞型,會引起皮膚的紅斑病變或腫脹,若淋巴瘤長在胸部縱膈腔的淋巴結,則會引起胸部壓迫,產生咳嗽或呼吸困難症狀,不明的異常疲勞,也可能是淋巴瘤在作祟。
Q5、淋巴瘤有分好治跟難治型?
過去坊間有一說,淋巴瘤有分好治跟難治型:
- 好治型:指的是「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 難治型:指的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依照病理切片在顯微鏡的視野下,前者的癌細胞因數量少,較不易發現,而後者在其視野所及處,可見大多是癌細胞。
另外,在傳統化學治療跟放射線治療上,何杰金氏淋巴瘤相較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對治療的反應較好,因此被稱作是好治的淋巴瘤。但事實上在近15年來,隨著淋巴瘤治療技術和藥物突飛猛進,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已適用於許多新穎的標靶藥物及細胞免疫治療,因此現今已不太恰當用「好治」或「難治」來形容兩者。
Q6、淋巴瘤第4期還有治癒可能嗎?
淋巴瘤與其他固態性腫瘤(如大腸癌和乳癌)有所不同,即使是淋巴瘤的第4期,仍然存在治癒的可能性。以台灣最常見的瀰漫性大B淋巴瘤(DLBCL)為例,即使被診斷為第4期,在台北榮總仍然有近4成的治癒機會,因此鼓勵患者不要一開始就放棄治療。
Q7、得到淋巴瘤該怎麼辦?
事實上,淋巴瘤是種非常複雜的癌症,包含上述已提到至少3種不同的分類系統:
- 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NK細胞淋巴瘤
- 侵略型的淋巴瘤、和緩型的淋巴瘤
- 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若依照國際指引,可將淋巴瘤根據不同的病理型態,分成近百種的各式淋巴瘤診斷,而各種不同的淋巴瘤,又有各自對應的治療策略。
因此,當患者被診斷出淋巴瘤,應先尋求血液科淋巴瘤醫療團隊的專業建議,並根據個體情況來討論與制定治療策略。唯有透過病人、家屬、醫護三方的密切合作,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成功治療淋巴瘤的機會。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