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態變化無常,許多人擔心會陷入「中年危機」導致沒錢、沒工作,要如何尋找更好的職業前景,才能免於被時代淘汰呢?經過4次轉職與經營副業、年薪衝破5000萬日幣,日本個人職涯規劃專家moto於《個人無限公司》一書中,分享生涯價值最大化的生存法,幫助讀者跳進高薪產業、晉升高薪職位。以下為原書摘文:
想像職涯的思考法
若要評估下個職涯的出口,必須在平日就開始收集資訊。現在同間公司的員工辭職後,我都會去了解他們轉職到什麼樣的公司。每次聽到「〇〇好像離職了」「〇〇部長好像正準備轉職」,我就會毫不遲疑地約他們出來吃飯,詢問他們轉職的狀況。
透過談話內容,例如,「現在,〇〇業界好像在找懂〇〇的人,聽說年收入比我們公司優渥」「〇〇公司好像開始推廣新事業,聽說可能會和我們公司競爭,打聽之後,發現他們成長的可能性很高」等,了解同公司的人正在從事什麼樣的轉職活動、市場是什麼樣的狀況、有什麼樣的人才需求。累積這些資訊,就能彙整出「下次自己可能跳槽的公司清單」。
延伸閱讀:
下班一直想著「未完成的工作」無法放鬆?醫教你「1招」清空大腦
除此之外,面試時也可以打聽一下,「離開這間公司的人,都轉職到什麼樣的公司?」或者是「在這間公司活躍的人,多半都是來自哪種企業?」當然,有些公司會回答,也有些公司不會回答,但只要事先調查起來,就可以看到下次面試機會的「轉職出口」。
當然,這裡面還有個人能力的問題,所以並不是在同一間公司待過,就都能一樣進入某間公司。可是,只要知道處於相同環境的人,「下一個工作到哪間公司」,就能夠想像出自己應該學習的技能,或是如何規劃下次的職涯。
雖然關鍵還是在於「自己希望成為什麼?」但在那之前,還是必須事先打聽一番,了解出口的選項。不論做任何事都是如此,拿著畫有出口地圖的人,和沒有拿地圖的人,他們前進的路線肯定大不相同。
不論是什麼職業,都應該拿著畫有一定路線的「職涯地圖」。可是,中途可能會有突發狀況。「進公司當時,雖然描繪了拔擢高升的藍圖,但是,因為自己缺乏政治力,所以還是運用業務技能,轉職到其他的公司,謀求升遷吧!」或是,「原本打算靠業務專業轉職,可是,自己似乎能在現在的公司晉升,所以就試著以部長為目標吧!」就像這樣,在工作的過程中,狀況可能隨時因為個人的順遂與不順遂,或是環境主因等而不斷改變。
因此,絕對不要過分固執,「其他選項或許也會是個不錯的職涯方向」,只要一邊觀察其他迂迴的路徑,一邊修正地圖就行了。只要稍微評估一下2年至3年後的自己,自然就能找出市場價值較高的職位。
延伸閱讀:
工作倦怠不是累,而是已經「燃燒殆盡」!醫教「4步驟」找回熱情
下個轉職目標的「選擇法」
在選擇轉職目標時,我會盯著「下、下個公司」,然後進行選擇。如果只追求眼前的年收入,但在進入公司後,卻讓自己的市場價值下滑,那就本末倒置了。「自己的市場價值是否能跟著轉職目標提升呢?」以這樣的觀點挑選轉職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就挑選轉職目標的方法來說,請試著想想,「那個業界現在有賺錢嗎?今後有賺錢的可能性嗎?」薪水成長唯有營利上升時才會成立,所以,把自己置身於賺錢的市場,便是提高年收入的要素。
另外,把自己置身於正在成長的業界,就長遠來看,就能讓自己獲得更有用的技能。成長中的業界會增加新的職位,以及過去未曾經歷過的工作,所以就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值。
上班族的職涯是人生當中最長的期間。下次的轉職並不是最後的終點,與其憑著眼前的年收入或工作內容進行轉職,不如以希望達成的事情為目標,挑選下一家公司。即便現在無法立刻選擇自己想做的工作,只要持續累積那份工作所需的經驗,總有一天,一定能夠成就那份工作。因此,必須備妥通往目標高山的「登山方法(職涯路線)」,以及登山所需的必備「道具(技能)」。
如果有自己設定好的工作、職位或年收入目標,就試著問問該職位的人,了解對方一路走來的路徑。如果周遭沒有那樣的人,也可以問轉職仲介。「〇〇公司的業務經理,多半都有什麼樣的經歷呢?」如此,應該可以粗略了解對方的職涯發展路徑。
除此之外,「年齡和年收入」的考量也很重要。我是用「30歲年收入1000萬日圓」這樣的目標逆推回去估算,然後再進一步思考職涯。所以就能明確描繪出下、下次應該去的公司,或是應該採取的職涯路徑。
職涯發展的選項有很多,以一般員工的身分進入大企業、在創投企業升遷,或是享受外商企業的光環等,這個時候,就要從這樣的觀點去思考,「能夠幫自己實現下、下個職涯目標的公司在哪裡?」「在那間公司能夠做到幾歲?」只要一併考量年齡和年收入,自然就能看到應該投入的業界與職位。提高職涯的解析度,應該就能看到「下、下」間公司。
(本文摘自/個人無限公司:轉職和副業的相乘x生涯價值最大化生存法/方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