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林先生,3年前就時常覺得胃不舒服且容易胃食道逆流,因顧慮疫情,直到今年才到醫院治療。經近一步檢查才發現,他已感染幽門桿菌且患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癌甚至已進展到末期。醫師警告,感染幽門桿菌者必須盡快治療,因胃幽門桿菌只會惡化,不會自行好轉。
聯安診所肝膽腸胃科主任醫師徐兆甸表示,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但臨床上常有民眾不清楚幽門桿菌的危害。對此,建議民眾須留意自身,是否為幽門桿菌高風險族群之一,若想提早防範、評估胃癌風險,可透過幽門桿菌4大檢測方法,及早預防癌變風險。
延伸閱讀:
腹脹、消化不良⋯竟也是胃癌前兆!名醫揭「2階段」有效預防癌病變
幽門桿菌不會自行痊癒
徐兆甸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報告顯示,胃癌患者中有8~9成都曾感染幽門桿菌,且患有幽門桿菌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者高出6倍,可以說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目前20歲以上的成年人,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為30%,比例相當高。
另外,幽門桿菌感染後有90%的人患有慢性胃炎,又有10%的人會發生反覆的胃部和十二指腸潰瘍。但儘管幽門桿菌危害甚大,臨床上卻還是常常會遇到民眾詢問:「醫師,幽門桿菌需要治療嗎?如果不治療會自行痊癒嗎?」
想知道幽門桿菌是否要治療,首先得瞭解感染幽門桿菌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危害?徐兆甸說明,感染幽門桿菌者,長期會形成「慢性胃炎」(結節性胃炎),發炎久了則可能導致腸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形成「萎縮性胃炎」:接著胃的黏膜可能會變性,產生「胃黏膜小腸化生」,若此階段還是沒有殺死幽門桿菌,就可能進展到變成「胃癌」。
「幽門桿菌一定要治療!」徐兆甸說,由於幽門桿菌是壞菌,留在胃裡百害無一利,唯有殺菌才能避免症狀持續惡化,並有效預防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以及胃癌。千萬別認為幽門桿菌會自行痊癒,目前光是殺幽門桿菌的藥,就必須使用3種抗生素,才能達到90%以上的根除率,因此想單靠身體免疫力而自行痊癒,根本不可能,切勿忽視其嚴重性。
延伸閱讀:
什麼情況下需要照胃鏡?醫親揭:黑便、體重減輕⋯「這6症狀」就要照
幽門桿菌首推胃鏡+呼氣檢測
徐兆甸進一步表示,多數罹患幽門桿菌者並無明顯症狀,即使是可觀察到的,如輕微上腹脹痛、灼熱,或者打嗝、噁心等,也與其他腸胃疾病可能產生的症狀相同。因此想要知道自己是否罹患幽門桿菌,一定要透過檢測才能診斷。現有幽門桿菌的檢測方法主要有4種:
- 胃鏡:觀察胃部的組織型態是否有異狀,以慢性胃炎為例,幽門桿菌引起的胃發炎,胃黏膜組織會有特殊的結節狀的黏膜變化(結節性胃炎,俗稱:雞皮胃),有助於醫生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配合其他篩檢檢測幽門桿菌。
胃幽門桿菌在感染之後,會依照上述5大進程演變成胃癌,但只要能在未進展到胃癌之前的每1個步驟,一發現幽門桿菌就給予殺菌治療,就可以避免往胃癌的方向走。也就是說,殺菌治療永遠都不嫌晚,只怕輕忽幽門桿菌危害而不去做。 - 呼氣測試:是準確性最高且最安全的檢測方式,準確性高達97%,能判斷現在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也可以用於殺菌後是否成功的依據。
- 血液檢查:主要檢查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的抗體,但無法判斷現在是否正處於感染狀態。
- 糞便篩檢:能檢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抗原,且能判斷是否處於感染狀態。
徐兆甸解釋,一般人並不會無緣無故檢查是否有幽門桿菌,通常是胃鏡檢查時醫生看到異狀,才會進一步建議以呼氣/血液/糞便等方式篩檢,因此他建議民眾,定期做胃鏡檢查,若有需要進一步篩檢幽門桿菌,則建議選擇準確性最高的呼氣測試(即胃幽門桿菌呼氣檢測)。
5類人應主動篩檢幽門桿菌
徐兆甸指出,由於幽門桿菌與胃癌的發生息息相關,以下列出5大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民眾若符合其中1項,便應主動篩檢幽門桿菌並進行殺菌:
- 有腸胃道疾病者:罹患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都建議及早檢測幽門桿菌,因依照胃癌發展進程,罹患這些腸胃疾病者有機會惡化成胃癌。
- 常吃醃漬、高鹽飲食者:根據目前醫學界的研究,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比較容易罹患胃癌,且醃漬過程產生的化學物質可能會導致細胞慢性發炎、受傷,因此建議飲食習慣喜吃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應盡量少吃,並且注意幽門桿菌與胃癌風險。
- 吸菸者:菸草的尼古丁與焦油等化學物質會刺激胃部,增加胃炎與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吸菸者也是罹患胃癌的高風險族群。
- 一等親有胃癌病史:家族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者,罹患胃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3倍,因此若家族史中有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千萬別輕忽。
- 曾有過胃部切除手術者:胃部切除手術會導致黏膜的完整性受損,因此容易罹患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