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代表一個人的本性要改變非常的困難,但是,如果你可以利用人格的可塑性來改變自己,你會怎麼做?認知神經科學家克利斯蒂安.賈勒特(Dr. Christian Jarrett)於《重置人生》一書中,透過真實研究案例、心理策略,帶領讀者探索人格的秘密。以下為原書摘文:
腦損傷會改變人格?
就腦損傷或人格損害的影響來說,可以理解長久以來,在醫學和心理學史上始終都強調這是負面的影響。的確,費尼斯.蓋吉(Phineas Gage)應該算是最知名的神經病學案例研究了,這個案例經常被拿來當作是這種劇烈、破壞性影響的經典案例。
蓋吉是一位富有責任心的鐵路工頭,1848年,他在佛蒙特州中部路特蘭與伯林頓鐵道的一次意外爆炸中倖存,但當時一根長3呎半的鐵棒射入他的前腦,把他的腦分成了兩邊。前腦對許多功能來說至關重要,特別是與人格相關的部分,像是下決策和控制衝動。
延伸閱讀:
喜歡「吃苦」和黑暗人格有關?研究揭「1類人」是為了享受刺激感
不意外地,當時最早參與照護蓋吉的一位醫師,約翰.哈洛(John Harlow)寫下了知名的幾句話:「他的心智有了劇烈的變化,這改變之劇烈,以至於他的朋友和熟人都說他『已經不是蓋吉了』。」哈洛還特別寫道,「曾經身心平衡⋯⋯機靈、聰明」的蓋吉,現在「陰晴不定……自大不遜」,「對各種限制或他人的建議感到不耐煩」,而且變得「頑固、反覆無常且猶豫不決」。
歷史學家最近重寫了蓋吉康復的故事:現在他們相信,他復原得遠比之前大家所認為的還要徹底。然而,哈洛所描述的最初的人格改變,與額葉症候群相符,這也是前腦受傷的人身上經常會看到的狀況。儘管人格並不會以統一的方式受影響,但可能會出現4種變化模式(取決於受損的是哪一條神經迴路):
- 判斷力變差,無法事先做任何規劃。
- 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包括變得易怒且沒有耐心),以及出現令人困擾的社交行為,像是變得咄咄逼人、不在乎他人感受,或是其他不當的舉止。
- 沒有情緒起伏、變得冷漠無感且出現退縮行為。
- 過度憂慮並有無法應付事情的感覺。
這幾種狀況會交互重疊出現,而非完全互不關聯。絕大多數有額葉症候群的人都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像是規劃能力、不當的社交舉止、憤怒和冷漠,只是每個人的程度不同。而就主要的人格特質來說,這可以轉譯為情緒不穩定性增加,責任心與親和性降低。
延伸閱讀:
戀人常常忽冷忽熱?專家教你「4招」調教「迴避型人格」變超主動
道德觀反應真實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改變會以某種戲劇性,但又矛盾的平凡方式呈現出來。就以神經心理學家保羅.布洛克斯(Paul Broks)對一位中年男子的描述為例,某天,這男子說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方向,接著他開始動不動就跑去海邊閒晃、沉迷於順手牽羊、為自己買了一把Fender Stratocaster電吉他,最後他離開了妻子和工作,自己搬到海邊的度假村去,在酒吧裡工作。
這個案例具備了所有中年危機的徵狀,一直到他開始癲癇發作,大腦斷層掃描顯示他的前額葉長了一顆碩大的腫瘤。對於這樣的發展,布洛克斯是這麼說的:「這個腫瘤在暗中做怪,重新調整了他的人格。」
研究也指出,這類改變,像是某人開始表現出他們擁有完全不同的道德觀,對親人和朋友來說是最難接受的狀況。比起人格的其他面向,道德觀更被視為是一個人最核心的真實自我。令人驚訝的是,有越來越多人認為,腦損傷有時候也會帶來有益的人格改變。
撞到頭或是腦出血可能帶來任何有益於人格的改變,聽起來好像有點誇張,像是好萊塢電影才會有的情節(就像在1980年代經典浪漫喜劇電影「小迷糊天翻地覆」(Overboard)裡,歌蒂.韓(Goldie Hawn)飾演的那個驕縱的社會名流,在一次遊艇意外撞傷頭之後,變得既親切又富有同情心一樣)。
大腦前面損傷 易有正面人格?
然而,愛荷華大學的心理學家近期首次系統性地進行了跟隨腦損傷而來的正面人格影響調查。他們發現,在97位之前健康但後來遭受神經損傷的病人中,有22人之後都出現正面的人格改變。
舉例來說,有位70歲的女性,病人代號3534,她在切除腫瘤的過程中前額葉受損,跟她結縭58年的丈夫描述,之前的她「固執、易怒,而且暴躁」,但是在腦損傷之後,她的個性卻變得「更愉快、更外向,而且更健談」。另一位病人是30歲的男性,他在切除動脈瘤的手術中腦部受損,個性也從易怒和「悶悶不樂」變成愛開玩笑、「順從且隨和」。
為什麼大多數經歷腦損傷的人都會出現負面的人格改變,卻有極少數的人會出現正面的影響呢?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但很可能跟遭受的損傷是哪種類型,以及這樣的損傷和這個人在受傷前的人格特質之間,產生了什麼樣的交互作用有關。我在前面描述的那些由腦損傷所引起的額葉症候群典型特徵,像是冷漠無感和行為解放,對受傷前個性極度緊張、內向的人來說,可能就會有幫助他們冷靜和增進社交能力的效果。
研究發現也指出,當受損傷的是大腦最前面的部分時,比較容易會出現正面的人格改變,而這個部位的大腦與下決策和同理他人有關。意思也就是說,腦損傷會導致這個區塊的神經迴路重組,為心理功能帶來有益的影響。
這些病人的故事提醒了我們一個更深層的課題:人格具有生理上的基礎;它不只是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很大部分取決於我們大腦的設定。此外,這樣的生理基礎與其說是經過燒製的陶土,不如說更像是塑膠。
改變通常都是很細微的,但就算是再微小的改變都會隨著時間而積累,而只要想到當你發展出嶄新、有建設性的習慣時,你也可以目標性地開始打造那定義你是哪種人的神經網絡,這會讓人感到充滿力量。相反地,對腦傷的倖存者來說,改變是隨機、突然而且劇烈的。命運之輪已開始轉動,雖然腦傷對人格的影響通常是有害的,但仍是有少數幸運的人會獲得有益的改變。
(本文摘自/重置人生:你還是16歲時的那個自己嗎?/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