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張先生無任何內科病史,幾天前開始有咳嗽、喉嚨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他先於附近診所就醫服藥,雖然症狀逐漸緩解,但卻發現身上開始長了一些疹子,而且越來越癢,範圍不停擴散。由於皮疹進展快速,張先生擔心是否合併其他嚴重感染,趕忙至醫院皮膚求診⋯
醫師詳細檢視疹子外觀,又看了張先生的用藥,確定診斷為「藥物過敏」,因為口服用藥中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極可能是造成他皮膚過敏的原凶。除請張先生暫停服用外,並搭配低劑量類固醇治療,回診時他身上的疹子已消退大半,癢感也大幅改善。
延伸閱讀:
梅雨季皮膚癢不停!是汗皰疹還香港腳?「汗皰疹懶人包」一文看懂
藥物反應分為免疫性、非免疫性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王羽安說明,人體對藥物產生的反應可大致區分成2種,分別為免疫性及非免疫性。
- 免疫性:藥物過敏或藥物不良反應,則屬於免疫性,主要和體質相關。體內的免疫系統辨識了藥物並產生異常的活化反應,就會造成皮疹、發燒、甚至其他臟器的損傷,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表現,且和劑量較無關聯,故相對無法預期。
- 非免疫性:腸胃不適、嗜睡、頭暈等,這些症狀部分是可預期的,通常和藥品本身的特性及代謝有關,多數人都可能會產生,調整劑量或停藥後大多能立刻緩解。
延伸閱讀:
吃感冒藥身體「長斑紋」?小心「固定型藥物疹」手腳、私密處不放過
藥物過敏需由醫師診察評估
王羽安指出,皮膚是藥物不良反應最常表現的器官且千變萬化,可以長得像蕁麻疹、血管炎,也可以形成許多水泡或膿皰,以上症狀統稱為藥物疹。藥物疹的定義為,病人以正常投與方式(外用、口服、針劑)接受了正常劑量的藥物後,在皮膚上產生不良反應。
由於每個人的免疫系統有所差異,故就算吃到同一種藥物,對藥物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輕則局部腫脹或癢疹,嚴重則全身破皮黏膜潰爛。越早發現則產生嚴重後遺症的機率越低,因此,醫師在藥物不良反應的早期診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藥物疹恐擴散四肢
王羽安指出,藥物疹常常由軀幹開始出現,往四肢擴散,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會逐漸聚集成一整片,合併局部搔癢或疼痛。若皮疹的進程快速,僅在兩三天內就擴散至全身,就屬於較為嚴重的藥物疹;尤其是產生水泡或膿皰、合併黏膜部位(如眼睛、口腔、生殖器)腫脹破皮、發燒、倦怠等系統性症狀者,可能會影響到皮膚以外的器官,產生許多後遺症。
「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是臨床上最為嚴重的藥物疹,皮膚呈現如燒燙傷大面積的水泡及壞死脫皮,黏膜嚴重潰爛,常合併敗血性休克及肝腎功能衰竭,最甚者可造成死亡。因此早期的診斷及儘快停藥更是不可或缺。
中藥、保健食品也會藥物過敏
根據一篇2022年的文獻統計,近18年來在台灣最常產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藥物包含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 phenytoin, lamotrigine)、磺胺類藥物、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抗病毒藥物、抗尿酸用藥(allopurinol)⋯⋯等。
除了西藥以外,中藥及保健食品也會造成藥物不良反應。立即性的藥物過敏在服藥後幾個小時內就會出現,如蕁麻疹或過敏性休克;延遲性的藥物疹則在服藥後3~14天後才產生,臨床表現更為多樣化。
不要擅自停藥或改變劑量
隨著快速的藥物發展,藥物的安全性也逐漸成為一門重要的課題,首要的步驟就是遵從醫師的指示服藥,不要擅自停藥或改變劑量,也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凡經我國核准之合法藥品,包裝上都會載有「藥品許可證字號」,如衛署藥製字等字樣,若有任何疑慮,可上食藥署「西藥、醫療器材及化粧品許可證查詢系統」,查詢藥品許可證或相關資訊,並尋求醫師或藥師的協助。
王羽安呼籲,服用藥物後,需仔細觀察身體是否出現任何不適,並參考藥袋、外盒、仿單的說明,若皮膚出現大面積紅疹、黏膜疼痛、水泡、膿皰以及破皮等症狀,應立刻停藥並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