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成員有許多種,其中「工作做得好的人」和「快速成長的人」共通點就是,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更願意把情感放一邊,用「數字」來思考。日本企業董事長兼執行長安藤廣大於《數值化之鬼》一書中,分享「數值化」的思維,幫助讀者審視自我,工作更加分。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了避免產生「不做事的大叔」,該怎麼辦好呢?別把這歸咎為個人責任,要將之視為可以靠機制來解決的問題。請想想看,如果是你,會採用怎樣的制度呢?
或許有些人會想到「採用激勵性的制度」這種答案。如果做出越多成果薪水就越高的話,感覺大家應該都會充滿鬥志,而且幹勁十足。不過,這是一種需要非常小心的思維方式。
延伸閱讀:
主管下屬就該像朋友?心理學專家揭「2大危機」反而破壞職場氣氛
「激勵性的制度」是有弊病的
我並非完全否定激勵性的制度,只是要提醒大家,這種制度必須要謹慎處理而已。一旦引進激勵措施,就會在公司內部製造出競爭。競爭這件事,本身會帶來活化效果。就短期而言確實有好處,但以長期來說則存在著缺點。有了激勵制度,大家就會變得只考慮眼前,一切分得清清楚楚,不帶感情,沒什麼歸屬感。
若採用激勵性的制度,會變成僅最高層的管理者能評價所有員工。以老闆、經理、一般員工這樣的三層結構來說,中間的經理便會失去存在意義。
這種現象常見於,外商保險公司之類的組織。業務員拼命給出數字,最高層的管理者就依此支付對應的酬勞。於是,由於員工們都只看管理高層做事,與身為其主管的經理之間的關係,便無法發揮作用。這樣的員工,一旦找到能賺更多錢的環境,就會立刻跳槽。因為完全沒有任何能為整個組織,做出貢獻的激勵措施存在。
看看那些演藝經紀公司就能明白。演藝經紀公司是個人的集合,幾乎沒有什麼團隊合作可言。如此一來,看板藝人便會趾高氣昂了起來,知名藝人的話語權,甚至比經營團隊還高。由於產生了「若有什麼不滿意,隨時都能離職」這樣的權力關係。
一旦變成這樣,對同公司的其他藝人來說,並沒有好處。因此,就長期而言,希望能讓公司越來越好的話,只靠激勵性制度是行不通的。
延伸閱讀:
團隊成員不敢或不想發言?日企董事建議培養「這因素」創造業績
要評價「持續性」
在激勵措施方面,除了個人的薪資、酬勞之外,還必須提供「持續待下來的好處」。以剛剛提過的保險業務員為例。即使在依業績決定薪資的條件下,依舊會有某個月狀況好、某個月狀況差的現象,於是業績和薪資便會大起大落。
「這個月要好好拼一下!」
「這個月狀況不好,乾脆偷個懶,下個月再努力吧!」
就像這樣,意志每個月都會被中斷。如同股票停損的時候一樣,會讓人「習慣放棄」。下一步,就會覺得「我在這家公司已經待不下去」,不久之後,便會離職走人。其實重點在於,以平常心執行每天、每週、每個月的業務;簡言之,也就是要「累積」。
話雖如此,也不是「只要做得越久就越好」。持續性這件事,一旦過度也是會產生弊病。「徹底的資歷薪資制」便是典型的例子。依照任職資歷長短來決定薪資的話,便會產生年輕時忍耐低薪,老了就能回本的想法。盡可能纏住公司不放,待得越久越有好處。
「待得久」便成了終極目標,進而產生出「不做事的大叔」。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我們必須對「持續性」做出評價。要將不斷持續這件事,正確地納入到評價之中。
評價「0」的意義
那麼,該怎麼將「持續性」納入至評價中呢?有個辦法能讓所有成員都以成長為目標,而且不產生出任何一位「不做事的大叔」,那就是,納入「扣分評價」。
很多公司都是薪資一旦調升後,就永遠不會調降,而這正是阻礙成長的元兇。多數企業的評價制度,都採取「加法運算」。維持現狀的人是「0分」,有努力的人則依其努力程度增加「1~4分」,幾乎都是如此。
實際上,評價只有「好」跟「壞」兩種。假設你肚子餓了,那麼,對於這時偶然走進的小吃店,你只會有「如果好吃,下次再來」和「如果不好吃,就再也不來」這兩種選擇。換言之,評價沒有「0」這選項,只能分成「不是加分,就是扣分」。而且當評價為扣分時,也應該要反映在薪資上。一旦採納這樣的制度,就能讓個人也認知到「維持現狀並不好」。
「再這樣下去,我們公司會很不妙⋯⋯」如果在這麼想的同時,自己的薪水還是維持不變的話,危機感肯定不會真的到來,因為自己的生活還是能維持現狀。
假設,每年對下屬進行4次的考核與評價——
第1次:有做出成果,所以「加3分」。
第2次:沒達成目標,所以「扣2分」。
第3次:功虧一簣,所以「扣1分」。
第4次:大獲成功,所以「加4分」。
於是,一整年總計為「正4分」。若下屬認為有「0」的評價存在,便會出現如下的誤解——
第1次:這次是「加3分」。
第2次:糟透了,所以是「0」。
第3次:這次也不太好,所以也是「0」吧⋯⋯
第4次:很好,大獲成功,所以是「加4分」!
如此一來,總計就變成了「正7分」。彼此間的認知差距,便由此而生。一旦認知「糟糕=0」,就會把糟糕視為理所當然,認為維持現狀也很可以,但這是非常危險的想法。針對低於標準的人,就要給予扣分的評價,這樣可以讓他知道「再這樣下去很不妙」。
產生該認知的瞬間,便是他成為「數值化之鬼」的一刻。並不是這個人的人格或人性低於標準,正因為對其未來的成長有信心,所以才給予扣分的評價。讓低於標準的人減薪,才能替有貢獻的人加薪。這樣的資金運用,能讓整個組織運作順利。想必從經營者的角度看來,也會是極為健全的狀態。
(本文摘自/數值化之鬼:數字不是全部,但忽視數字的人絕對無法成長!/悅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