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是人生的分界點,我們都知道身體上的養生非常重要,其實,心靈上的養生才是掌握美好生活的關鍵,想要避免老年憂鬱的最好方式,就是培養快樂的心境。「關懷生命協會」共同創立人、台北和信醫院宗教師盧俊義於《預約50+好日子》一書中,分享激勵人心的真實範例,帶領讀者及早思索50後的生活方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創造更精彩的50歲生活
近幾年來,台灣各處都有商人推出養生餐或是什麼營養品,要不就是保健食品之類的廣告。好像吃了這些,就會使人的生命活得更長久、更健康。沒錯,台灣的平均年齡已經來到82歲,這種壽命的增加,除了醫療品質的改善和普及外,是否和這些食品有關係,我不敢說。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和生命的品質與內涵並不一定相通,因為生命的內涵是和心靈是否飽足息息相關的。
基督徒應該都很清楚一件事,就是我們不能倚靠人的力量決定生命的長短,因為生命是來自上帝,長短也是上帝在決定。因此,怎樣在活著的歲月裡活出有意義的生命,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生命課題。
思考這種問題,最好不要等到年老時才來想。這裡所謂的年老,是指覺得身體虛弱了,可存活的年限越來越短,這時候才開始想,已經太遲了。因為身體虛弱時,就得常跑醫院,各種疼痛疾病也接踵而來,更糟糕的是智力衰退,這時就算想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也已經使不上力了值得注意的是,智力衰退的人,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智力已經衰退,而是會覺得別人對他的態度怎麼跟以前不一樣。
延伸閱讀:
老了沒體力、老了會變醜?名醫揭「生活壓力量表」:別害怕變老
同樣地,也不要等到臨近退休、或是退休後才來想這樣的問題。因為從職場退下來的人都有一種普遍的想法,認為過去工作30、40年了,應該好好休息幾個月後,再來打算要做什麼。結果這一休息下來,過沒多久就會狀況連連,最先適應不良的就是家裡的人,特別是枕邊人會最受不了,因而引發各種衝突。這種情況下,自然也無法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發現在退休之後,夫妻起口角的頻率會大幅增加。一個原因是過去丈夫在上班,一早就趕著出門,黃昏或是晚上才下班回來,累了,就在吃過晚餐後看看電視,一天也就結束了。現在不用上班,在家裡的時間也多了,便容易發現家裡各種以前沒注意過的地方,像是看到牆角、餐桌、廚房、地板上竟然有螞蟻,或是發現蒼蠅、蟑螂等等。
若是在發現這些滲透進家裡、還很活躍的外來客後,自己默默地想辦法對付,那還說得過去;很多人的情況是,一面賣力地驅逐這些蒼蠅、蟑螂、螞蟻,一面還要批評妻子沒有把家裡弄乾淨,嫌東嫌西的抱怨一句句講出口,結果換成妻子無法忍受,有的還因此變成精神衰弱。但若是不讓丈夫把這些不滿講出來,又換成他的情緒日漸急躁起來,最後也是得去找精神科醫師治療。
因此,關於生命的問題,應該在中、壯年時期特別是在50歲時就開始思考。這時,我們通常已經在職場工作20年以上了,論工作經驗絕對是夠的,人生閱歷也多,對事情的看法也會比較穩重、寬闊。
此時就可以開始思考這樣的事:
- 50歲後,我可以做什麼事?
- 要怎樣做,才不會浪費退休後的日子,讓人生更有意義?
在此,提供大家幾個方向來思考。
延伸閱讀:
他43歲退休,10年後發現2400萬不夠用⋯計程車司機到老才懂得的醒悟
重新學習第二外語
現在,幾乎所有年齡在50歲左右的人,都曾在國中、高中或大學裡學過英文,但真正可以順口說出英語、看懂英語文章的人卻甚少,更不用說寫篇英文自傳或是英文信了。因此,我們可以從這時開始,重溫過去學過的外語,把以前學到一半的語言重拾起來,去補習班學習也可以,透過書籍自修研讀也是一種方式。
若是問我,我會建議去學日語、法語、德語,只要是英語以外的語言都可以。我會建議日、法、德這3種語言中的一種,是因為這3種語言的新聞媒體都很發達,而台灣媒體在國際新聞這一塊真的是太貧乏了,所以學會上述這3種語言中的其中一種,就可以幫助我們增廣見聞,看到今日世界更廣闊的另一面。
當然,除了上述3種語言外,也可以考慮去學習西班牙語、韓語、阿拉伯語、斯拉夫語,或是最近幾年政府努力推廣南向政策的南亞地帶的語言。學會這些語言,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幫助我們,也因為對這些語言的瞭解或是講得還算通順,更容易找到第二春的工作機會。
第二外語學到一個程度之後,就可以效法北歐國家的做法了。北歐國家的政府鼓勵年輕學子,在升大學之前或是在大學期間,先利用一段時間去外國遊歷,把中學時期學到的第二外語實地應用看看。同樣地,50歲之後,自己能支配的時間增加了,我們也可以出國把學到的第二外語實際應用一番,而應用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參加旅行團,而是學會自助旅行。
只要上網去查,很容易可以查到哪些地方是值得去參訪的景點。此外,也可以有計畫地存下旅遊經費,我的方式是夫妻各自按照每天的日期,照天數來存錢。例如從一月開始存的話,1月1日存1塊錢、1月2日存2塊錢、1月3日就是3塊錢;依此類推,1年下來就有6萬1000多元,這應該足夠買機票和支付住宿費用了。
夫妻若有相偕到國外旅遊的計畫,就會彼此提醒要做功課,包括打聽當地情報、去圖書館或書店找旅遊書來看等等,更重要的是,這可以增加夫妻一起討論旅遊計畫的話題,自然就能夠減少丈夫每天在客廳、廚房找小強和灰塵、螞蟻的不愉快。
發展另一種技能或興趣
現在幾乎所有的行業都需要證照,表示有資格勝任這份工作。這種證照至少可以幫助我們,萬一公司被併購而新公司裁員,或是公司遷移、自己卻無法跟著去,勢必被逼得要離職,這時,若是有另一種證照,謀生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
但一般來說,學習第二種技能,並不一定是為了要獲得證照或是要換新的工作,應該著重在培養自己的興趣比較好,這樣不但可以學到新的技能,還能在日常生活中產生調劑心靈的作用。例如插花的花藝,雖然也可以考取相關證照,用來開插花教室授課,但插花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陶冶性情之餘,也能幫助自己對花卉有更深入的認識。此外,學習陶藝也是很好的選擇,這也是一種藝術,能幫助自己的心靈更加豐富。
我認識一對中年夫妻,他們到東部的深山裡開了一間民宿。平時先生要做的就是整理草皮、果樹、水池、花卉、種菜、養雞等,而妻子就是專心陶藝,他們家裡也有個燒窯,可供自己捏土、雕塑,若是住客看了喜歡,也可以購買。有趣的是,他們的民宿只開放週末兩天,平時他們都在整理果園、菜園,每當週末有客人來住,他們提供的早餐就是自己菜園、果園裡種的,以及自己養的雞所生的蛋。
我也認識一位兒童心理學家,過去在大學教書,也學畫畫,退休後,他開始學習捏土燒窯。對他來說,這完全是一種興趣,除了陶冶自己的心境外,也將作品當作禮物送給親朋好友。此外,原本台語就非常棒的他,退休後開始寫兒歌,把許多自己兒時記憶中的兒歌、在教學中和學生互動而來的歌謠,以及實際參訪幼兒教育機構時所聽見、看見的兒歌,一首首地編寫出來,再請作曲老師譜寫兒歌的曲子,他教自己的姪兒們先唱,然後錄製成光碟,搭配童書一本又一本地出版,許多安親班、幼兒園都加以採用,這些都是他在原本專長之外培養出來的興趣成果。
每當有人驚嘆地說好棒喔或是好感動,他就立刻從牆壁上把那幅相片拿下來,連框一起送給那位朋友。很多親友都喜歡到他家去,因為每次去都會有新的作品出來。他太太說:「會欣賞大自然的景觀,就會看見上帝創造的奧秘,連帶地就會想到人的有限和軟弱。這時候,就會更加珍惜活著的日子,只要活一天,就不會、也不敢浪費掉。」
如何讓50歲後的生活更豐富,就是這樣子學習起來的。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你可以現在就開始學習與培養,也可以在退休後全心全力地去學,不必一次學好幾種,一種一種慢慢地學,反正退休了,時間有的是。不是嗎?
(本文摘自/預約50+好日子: 25堂心靈必修課,找回五十後的自在/啟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