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劉女士從事手工藝工作,因為手腕及手指關節長期不適,三不五時就感覺手腕腫痛、緊繃、無力,因此定期在骨科、復健科就診。最近,她聽聞朋友確診類風濕關節炎,且與自己的症狀類似,因此在朋友建議下來到醫院風濕免疫科求診⋯
醫師抽血發現,劉小姐類風濕因子和發炎指數過高,且手部X光片已發現骨骼結構破壞及變形,手腕動作受限,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於是替她申請重大傷病證明。經過藥物治療,劉女士病情控制穩當,疼痛改善,發炎指數也恢復正常,目前正常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疾病
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顏憶寧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當自體免疫系統失調,使本應攻擊外來病菌的自體免疫抗體轉而攻擊自身關節,就會導致關節發炎,甚至破壞骨骼結構。
關節炎顧名思義是關節發炎的疾病,全身各關節都有可能發生,但表現方式及發作時間因關節炎的類型而異。該疾病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婦女,少數女性會在年輕時發病,在台灣的盛行率約0.4%,發病原因與基因、抽菸、荷爾蒙雌激素、牙周病、免疫系統失調都有關聯。
延伸閱讀:
連打蛋都痛!20歲的她以為肌腱發炎⋯確診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
嚴重恐肌腱斷裂、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影響手指、手腕關節,被影響初期關節會有緊繃感、晨間僵硬、腫痛無力,甚至連開門、擰毛巾、拿筆、拿筷子等基本生活技能都無法做到,要是遲遲未治療,可能造成骨頭侵蝕、肌腱斷裂、關節變形損傷。
若是嚴重的話,可能因自體免疫抗體的攻擊出現肺部纖維化、心包膜炎、神經病變、心血管病變、腎臟病等併發症,必須及早診治。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治療
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方式包含症狀評估、抽血檢視類風濕因子和發炎指數,以及利用超音波、X光等影像檢查確認關節是否變形、發炎。顏憶寧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藥物治療」為主,包含口服類固醇、免疫調節抗風濕藥物、小分子藥物以及注射生物製劑,並視關節損傷程度予以關節復健或關節置換手術、肌腱縫補等手術治療。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慢性疾病,要治癒十分困難,患者必須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保持適度關節活動,並盡量以大關節取代小關節活動。顏憶寧提醒,疾病成因有一部分與基因、荷爾蒙相關,所以不易預防,但民眾可以從其他好發因子著手:
- 戒菸
- 積極處理牙周病
- 維持正常作息
- 飲食均衡
- 避免太甜或糖分過高的食物
顏憶寧呼籲,若手指、手腕出現不明原因的緊繃、僵硬感,冷熱敷都無法緩解的情形,建議及早至風濕免疫科門診就醫,才能對症下藥、提早治療,防止症狀變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