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 -戴貴立/台北
師大崑曲研究社是全臺歷史最悠久的崑曲社團,秉持藝術傳承的使命,有許多已畢業的學長、學姊回來義務教學,同時在學校及社會各個社團指導並發揚崑曲藝術,培植許多崑曲人才。
其實培養崑曲觀眾,是要時間,同時要有策略,短期速成並不可能。崑曲,屬於古老而精緻的藝術表現形式,也被稱為中國的「百戲之母」, 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崑曲發源於元末明初的蘇州府崑山縣,起初流行於江南一帶,而後風靡全國。盛清時,上至宮廷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皆熱愛崑曲。 崑曲以曲唱為中心,唱念使用之語音為「中州韻」,主要以曲笛、鼓、板等樂器伴奏,風格纏綿婉轉細膩,故又有「水磨腔」之雅稱。
其舞臺演出形式亦稱「崑劇」,因表演手段豐富、身段具備高度舞蹈性,與唱腔、曲詞扣合得嚴絲合縫,形成精緻的藝術規範,影響所有後出之地方劇種,故素有「百戲之母」之美譽。
起源明代的的崑曲,有綿長清麗的唱腔,婀娜優雅的身段,即是生活動作的美化,一舉一動,似曾相識,同時又能激起更多想像。華麗嚴謹的曲詞,創作者之才情令人感佩,不僅入韻和樂,且意境高遠,聲聞古今中外。
至於清代平劇,台灣歌仔戲,地方戲曲,大多屬於發展支流餘韻。國文教師私下告訴學生:「京劇或是地方戲,歌仔戲無法與崑曲相比。」 臺師大崑曲研究社,成立至今超過一甲子,社員平時會有一周兩次的社課,分別請老師教身段及唱腔,並且以下個學期公演為目標,從基本功拓展到較為進階的練習。 日常的例會外,崑曲研究社也和其他社團一樣,積極參與不同的活動,比如運動會擺攤,除了為公演募集經費,演出宣傳海報製作也是卯足勁。
112年5月14日星期日,欣逢母親節的下午,師大圖書館區五樓演講廳,111 學年度的公演圓滿閉幕。觀眾享受了精湛演出,給予高度肯定,掌聲鼓舞了全體演員。 今天觀眾很踴躍,有將軍、夫人、教授、中學老師、演員及社員親友們。有個太太很感性地說:「這是個豐富難忘的母親節」,學生賣力演,中南部的親友趕來觀賞的很多。
台大昨晚演唱崑曲,臺師大「崑曲同行」去照顧前台。今天師大演出,台大崑曲社也來幫忙打字幕。東吳崑曲社也沒有缺席,刻意前來捧場觀摩,跨校際崑迷合作,實屬藝文盛事。
臺師大崑曲研究社壓軸演出是女花臉,國劇俗稱「坤淨」。這戲前所未有,很多畢業多年的崑曲社員,特地趕來看這場演出,還悄悄問蔡孟珍老師:「劇中人物趙匡胤,武功跟誰學的?」蔡老師微笑的說:「是我教的。」
有位指導老師還提到:「女生演唱『男角』,聲音必須渾厚,訓練過程,技巧拿捏都很有難度。這次有女生演花臉,與上次男生扮女生的『乾旦』,可以說也是另外一種挑戰。」
當年海光劇校一期王海波是傑出的大花臉,三期女生中也有女生學大花臉,可惜沒有學姊功力。多年之後,傳統戲曲界又出現女花臉,當然是非常特殊的事。
《風雲會•千里送京娘》震撼全場,一曲[逍遙樂]將今天的演出帶入最高潮: 「楊花點點滿汀洲,柳絲嫋娜垂岸頭。春光點綴山河舊,春意闌珊,更惹國愁,雲際鴻鵠展翅翱游,天下英豪四海奔走,大丈夫滿腔熱血,與世共憂。」惹國愁與世共憂,唱者自然演出,聽懂絃外之音的觀眾,更是心生感嘆,好一個歌詞–國愁世憂。
貞宇扮趙匡胤,頤晴扮京娘,貞宇出場一小段舞棍,令人耳目一新,唱腔中氣十足,是個可栽培的苗子。假以時日勤練,慧根在,成就可預期。 這次有第一次上台擔綱的大一和硏究所碩士生,有剛畢業的校友,演員「卡司」強不強,觀眾是知道的。
公演謝幕時,將軍、親友、學長學弟妹,大家熱情地拍照,要不是逾時國語中心會罰鍰,觀眾與演員可能還會熱情留下,有聊不完的話題似的。看到這種熱烈情況,不管舞台上,觀眾席的觀眾,認為崑曲燈燈遞續有望。
崑曲研究社全體成員,非常高興,辛苦是值得的。許多指導老師都肯定學生的演出,「不管資深演出或是首次上台,他們全心投入練習,進步速度,自我期許的殷切不輸專業演員。」 學習崑曲真不容易,要時間經驗還有觀摩,與老師不斷切磋。從學期初就開始排練,幕前幕後參與者都認為「唯有多練習才能達到演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