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高雄
高雄市左營區74歲老農黃火吉,熱愛活動筋骨,因此,不惜重本拿黃金建地種芋頭,他樂在其中,為都市水泥叢林開闢一片小綠洲,更讓鄰居小朋友多一份「芋」見你真好的感覺。
黃火吉這片芋田,位在左營區華夏路旁,面積約150坪左右,是一塊價值數千萬以上的黃金建地,四週都是建物,但他不急著開發,留下來種芋頭。
他從小就在這塊土地上耕作,人勤地芬芳,跟土地產生了感情,拿這麼高價的建地來種芋頭,雖然不符合經濟效益,但他認為「留著活動筋骨也不錯」。
芋頭一年一作,從幼苗落地後,他就每天悉心照顧,澆水施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年紀漸長後怕被日頭晒昏頭,所以調整「勤務」,只做晨曦與黃昏,反正也不靠收成這些芋頭過日子。
小朋友不知道黃火吉的名字,見面都叫他「芋頭伯」,老少樂融融,他有空就充當解說員,給小朋友上一堂「芋頭課」。他講的都是「芋頭經」,包括芋頭怎麼種,如何照顧等實務。
至於芋頭的故事與傳說,「芋頭伯」都交給他的好朋友郭智元在搖壼磨罐間去談天說地。郭智元說,芋頭好處多,膳食纖維的含量,約為米飯的四倍、馬鈴薯的兩倍,可以改善消化功能、緩解便秘、腹瀉、降膽固醇、控血糖、控制體重等,「多吃就對的啦」。
郭智元說,「芋頭的故鄉」是在高雄市的甲仙,最明顯的地標就是入口處那座紫色的大橋及橋頭上那棵「人工大芋頭」。遊客去甲仙,沒吃一球甲仙芋仔冰,等於沒去過
甲仙的芋頭,肉質帶紫色,所以,甲仙又被譽為紫色的山城,芋香四溢。
甲仙曾經因種滿芋頭而聞名,但後來農民老化,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少,甚至曾經只剩零星幾塊,芋仔冰的食材,幾乎都不是在地所產,而是來自於台中大甲及屏東高樹等盛產區。
芋頭的故鄉一度浪得虛名,直到八八風災後,當地「青農」驚覺「芋頭的故鄉不能沒有自己的芋頭」後,甲仙才再興起自己種芋頭的動力,擴大種植面積,重振紫色的「芋」風。。
大陸芋頭最出名的就是廣西桂林附近的荔浦。到那裡,沒吃一份「荔浦芋頭料理」,也是白跑一趟。
荔浦芋頭自古就是當地官員進貢朝廷的貢品,相關的傳說一牛車。相傳明朝永樂年間,大學士「解縉」還曾借用山薯假冒荔浦芋頭間接勸皇帝減輕賦稅。
清朝時期,荔浦芋頭也被列為廣西首選貢品,每年歲末向朝廷進貢的芋頭,都好幾簍筐。直到「宰相劉羅鍋」劉墉在廣西當巡撫,因覺得進貢荔浦芋頭太麻煩,於是也用貌似芋頭但質粗味劣的山薯冒充,誘使乾隆皇帝免掉荔浦芋頭的進貢。這兩段故事傳為佳話流傳至今。
郭智元相信他好友黃火吉所種的「左營芋頭」,口味與質感絕對不輸給甲仙的芋頭。至於荔浦的芋頭,相隔兩岸太遙遠,無從比較,難論長短。
至於進貢之事,現今已廿一世紀,不興這一套,黃火吉與郭智元也沒興趣攀炎附勢,不會主動進貢到市政當局,但兩人開玩笑,如果有「地方官員」想買去進貢,不反對,可洽購,價格公道但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