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嘉義
牛墟做牛隻買賣,打麻將志在輸贏,但牛墟市集的營業日,竟然與打麻將的聽牌數扯上關係,這就有趣,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到這些巧合。
打麻將,聽什麼牌支,五花八門,都有可能,聽愈多「洞」糊牌機率愈大。最多還可聽到九個「洞」。也就是「逢萬」、「逢筒」、「逢條」都可糊牌,但這種機率難得。
最常見的就是「聽三洞」。也就是147、258、369。打麻將,三支一塔,如果牌型是23,就聽14,如果是34,就聽25,如果是67,就聽58。如果牌型是23456,就聽147三個洞,如果是34567,就聽258三個洞,如果是45678,就聽369三個洞。
牌桌上拼輸贏,當然不會透露自己聽什麼牌、聽幾個洞。但有些人拿了一手好牌,會故意警告同桌的牌友「不要亂打妨害自摸嘿,本人聽鑼絲絞帶遍子 (夾嘴鉗的台語音)」,甚至還有人說「聽這麼多洞,如果沒糊牌,帶你們去跳愛河」,「這副牌,拿到當鋪去,都可當到錢」。
結果這個人,「打草驚蛇」後,其他三位牌友,轉攻為守,險張不打,以扣牌為職志,最終沒人放槍,那人也沒自摸,落得「打得一嘴的好牌而己」。
通常打牌,能聽147、258、369三個洞的就算是一副好牌。有些牌友生平無大志,就愛摸八圈,打麻將的歷史,比國父革命四十年還長久,但這些人少逛牛墟市集,所以就不知或沒注意牛墟市集的營業日,居然跟聽牌數有連結。
牛墟與麻將的歷史,都足列春秋,但兩者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干,怎會出現這項的巧合,迷津有誰能解?
雲嘉南位處嘉南平原,是全台農業大鎮,牛多設牛墟,專供牛隻交易。知名的「鹽水牛墟」、「善化牛墟」、「北港牛墟」就是這樣來的。
這三處牛墟市集的營業日,分別是:鹽水147日,善化258日,北港369日。也就是國曆每月的1、4、7、11、14、17、21、24、27日是鹽水牛墟日。善化及北港類推。
三個牛墟市集營業日,從來都不會撞期,遇單逢雙各有分,每月的10、20、30日一起休市,如果是逢大月有31日,也會休市,以免與初一接連兩天營業。每個月都只營業9天,從不撞期而且非常公平。這套市場調節機制如同一部「萬年曆」,「自古早到現代」奉行不背。
至於為何營業日會「遇單逢雙各有分」,這說來話長,一言難盡,不在此表。簡而言之,這叫「集中又分散」的市場調節機制。至於麻將聽牌的「機制」,生為何故?這得去問當年發明麻將的始祖囉。
牛墟是百年以上的傳承,台灣靠農業起家,全盛時期,一天的牛隻交易量多達一千隻左右,日治時期牛墟多達八十幾處。但農機把牛墟「趕盡殺絕」,如今只剩這三處轉型成「牛墟市集」。
善化牛墟己開闢為社區公園,原址還立為遺址紀念碑,告示後人「這裡曾是牛墟」。鹽水及北港牛墟轉型為「農林漁牧工商產品」的市集,物美價廉,生意搶搶滾,什麼都有賣,就是沒賣牛,想買也買不到。
但農夫用來打牛打小孩的「籐條」還有在賣,但因乏人問津而哄抬價格,一支賣價250元。
曾有從小「吃籐條長大」的農家子弟,去逛牛墟市集時,順手想買一支回家做「痛苦的回憶」,聽到「一支250」,直接拒買還怪攤商「以前一隻牛才賣5000元,你現在一支籐條要賣250,吭人吶」。
攤家不服,還很認真的反上一課,「少年也,你落伍了,現在籐條用途升級了,不是用來打牛或打小孩了,都是法師買去做法鞭,售價當然水漲船高,何況經常一年賣不到三五支,供需嚴重失衡,售價當然賣家說了算」。乍聽似又言之成理,市面上確實買不到籐條。
華人嗜賭史,罄竹難書,麻將存在的歷史,應該比牛墟還早,但營業日及聽牌數,出現如此的巧合,絕對考到一堆人,留待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