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嘉義
台灣牛分水牛與黃牛,都是牛,為何只有黃牛的頸上會掛一串的銅鈴?這不是一門大學問,但很多牽過牛的小孩與養牛的農夫,可能都不太知道。
民間有一則「老鼠給貓掛鈴鐺」的故事,有群老鼠開會,研究如何對付貓的襲擊。其中一隻最聰明的老鼠建議給貓的脖子上掛一個鈴鐺。如此一來,貓動鈴鐺就響,聽到鈴聲的老鼠就可及時落跑。
鼠無大小皆稱老,鼠輩們一隻一票,小票票等值,投票通過這個好主意,但最終卻沒一隻敢挺身而衝出去給貓掛鈴鐺。所以,現今的貓,如果脖子上掛鈴鐺,那一定不是老鼠幹的。
做牛真辛苦,俗稱「赤牛仔」的黃牛與「台灣水牛」的水牛皆難逃宿命,不是耕田就是拉車,沒聽過有人養寵物牛。有被養來拉「水肥車」,被看成拖屎的「歹命牛」。
黃牛與水牛,最大的差別在膚色,黃牛近暗黃的赤色,因此,被稱為「赤牛仔」。現代人形容說話不算數的人叫「黃牛」,低價高賣的車票、門票,也被稱為「黃牛票」,搞司法的又叫「司法黃牛」。何以致此,留待有興趣的人去研究。
這些「人造黃牛」,形象很負面,真正的黃牛,如果有話語權,牠們可能都會抗議,「恁八甘願被叫赤牛仔」。黃牛被負評是不守信的人捅出來的,對真正的黃牛不公平。
黃牛脖子上掛鈴鐺,與「老鼠開會」無關,鈴鐺功用一牛車,科學家動物學家可能對此沒興趣研究,但牛鈴鐺的傳說,很接近「生活經驗法則」。
水牛沒鈴鐺可掛,是愛泡水澡滾泥巴浴惹的禍。因為鈴鐺浸水,不但會因泥巴跑進去而成「啞鈴」,還可能會生鏽。
在農村,未曾看過黃牛水中泡澡滾泥巴浴,只見黃牛涉水過河。
傳說,這與黃牛、水牛的成長環境有關。水牛來自中國的南方,河多水多,體型大,體溫高,怕熱必須泡水散熱,所以學會游泳的功夫。而黃牛則來自高山峻嶺的北方,耐熱又耐寒,無需泡水,久而久之,自廢武功,無法游泳,不敢下水。
黃牛與水牛體型都很大,肚大就裝了很多的空氣,即便不會游,也會浮起來。但還是有意外,學過游泳的人都會溺斃,水牛也一樣會意外溺死水中。黃牛不玩水,萬一失足,死於非命的機率更大。
黃牛不會泡水,因而享有「掛鈴鐺」的福利,走一步,響幾聲,走到那,響到那,看似真的比水牛還風光。早期農家新買的黃牛回到家,買家一定幫牠掛一串新銅鈴,有時還加一條紅綵帶,像迎親一樣迎牠入門。水牛最多只「披紅」。
台灣民間「六畜」指馬、牛、羊、雞、狗、豬這六種家畜,牛可耕田拖車,其他可賣錢貼補生計,逢年都得在牠們的「宅第」張貼「六畜興旺」的春聯。同樣都是畜,為何卻只給黃牛掛鈴鐺?這似不公。
澳洲地廣人稀,到處養乳牛,而且採開放式牧養,乳牛到處跑,牧場主人有時找半天找不到,於是在乳牛的脖子上掛了大如碗公的銅鈴,鈴大響聲大,牧場主人聽聲辨位容易找到牠們。
台灣地窄人稠,沒空間放牧,多數牛都是耕牛,不用掛銅鈴,隨時可找到。
黃牛掛鈴鐺,說法一牛車,多到連黃牛都拖不動。似乎又都言之有理。
掛鈴鐺,發出聲響,是警示,水牛體型大,行動慢,牛皮又厚,抽一鞭走一步,行走鄉間不怕發生「車禍」,所以,不必掛鈴鐺。反之,黃牛行動敏捷,有時還會小跑步,掛了銅鈴,效果像警消車上的警鈴聲,聞聲讓路閃邊。
早期農村貧困,家無值錢貨,就牛最值錢,水牛兇猛,賊仔不太敢偷,黃牛性溫賊仔好下手,所以,黃牛掛銅鈴可防盜,半夜牛舍銅鈴聲響,就有可能是「賊仔上門來偷牛」。
銅鈴是銅質,不易生鏽腐濫,鈴聲響亮悅耳,掛在頸上,走路有「聲」,牛和「駕駛人」一路心情好,腳步跟著快,所以「駕駛」黃牛車,毋需籐條沿路侍候。
台灣農村以前沒路燈,牛車也沒有照明設備,掛著銅鈴走在漆黑的農路,可以提醒路過人車「牛來了,閃一邊」。
這些說法在動保意識抬頭後遭到挑戰,動保人士有沒養過牽過牛不知道、不重要,但他們肯替牛發聲,精神可嘉,他們要求飼主「不要再給黃牛掛銅鈴,讓牠們耳根清靜」。
當今農村原本牛隻就少,掛銅鈴的黃牛當然就更少,動保團體沾光,自我感覺宣導有功,更有成就感。
農村子弟對牛鈴「情有獨鍾」,牽牛吃草過程中,最期待銅鈴掉落,當年玩具少,可以撿去當搖鈴,更重要的是可以拿去換「竽仔冰」或「麥芽糖」,一枚銅鈴換一球竽仔冰或一串麥芽糖,可吸吮半天。但有小孩「偷吃忘了摸嘴」,被家長發現打得該該叫。
有些嘴饞卻撿不到銅鈴的放牛「囝仔」,趁家長不在,直接拿鉗子偷拔一枚拿去換竽仔冰,牛不會說人話揭穿小屁孩的謊言,背了黑鍋,默認「自己搞丟在田野」,小屁孩避開一頓「籐條飯」,還有零食吃,何樂而不為?
這招屢屢得逞,於是一個月幹兩次,不到一年,牛鈴全部「掉」光光。放牛小孩書不一定讀得好,但反應快,面對家長究責,搬出「三不政策」,一問三不知,「何時掉,不知,掉那裡,不知,去那找,不知」,吃牛吃夠夠。
義竹農村發生過外出的少年,沒錢過日,半夜回家偷牽牛,但沒卸下牛鈴,邊走邊響,反被家長循「聲」追上,「憨賊」偷牛不成,先被捉回家吃一頓籐條。
類似的竊案也曾發生在義竹某國小,憨賊半夜掩耳盜校鐘,守衛校工聽到,循聲追賊,逮到後摸黑進擊,先痛打一頓,再奪回校鐘敘獎。這個年代,盜賊變變變,眼界也高了,「掩耳盜鈴」的案件不會再發生。
牛鈴成串像早期慶祝榮光的「花圈」,掛在牛「面」的兩側,各十枚左右,有些幹粗活時扯落,有些被小孩偷走,所以,愈掛愈少,但少有農家花錢買銅鈴補足,缺一枚少一枚。
銅鈴形狀有二種,一種像佛堂的「木魚」,扁圓形,鈴內的小珠滾動會出聲,另一種則像寺廟的銅鐘,靠鐘內的槌球撞擊出聲,較為宏亮。
台灣酪農養的乳牛不少,但都沒得享黃牛掛銅鈴的殊榮,反被「穿耳環」記載「身分及履歷」。台南善化的「畜產試驗所」出了天才,別出心栽在一些乳牛身上掛銅鈴,但這銅鈴不是防盜,而是地位的象徵,因為只有配種成功的公牛才有資格掛銅鈴,如同拳擊、格鬥場上奪冠的金色腰帶,洋洋得益遊走試驗所,走路有聲,身價更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