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達瑞【美國大學教授】
年初開始,美台兩地都出現雞蛋供給短缺。2個月下來,美國的缺蛋風波已經止息,超商不再限制顧客的購蛋量。台灣的缺蛋現象反而惡化,排隊搶蛋的民眾越來越多。
從統計數字來看,美國的蛋產量短缺百分之7,比台灣的百分之5嚴重。矛盾的是,兩地的市場反應剛好相反。這個矛盾可從兩套經濟理論獲得解釋。
經濟學的芝加哥學派有一個理論:不管是個人或企業,對未來的經濟狀況都會有預測,然後再根據預測調整決策。這就是著名的「理性期望理論」。
舉個例子:若民眾預測利率會上升,有些人會因而打消買房的念頭。由於貸款買房的人減少了,利率上升並未發生,或上升的幅度變小了。
美國的缺蛋現象很快消失,可從理性期待理論得到解釋。年初美國發生雞瘟,媒體預測會有雞蛋供給短缺。預算較不寬裕的家庭減少消費,造成雞蛋需求量降低,讓雞蛋短缺的現象很快就結束。
經濟學還有個「自我實現預言」的理論,最早來自社會學。根據這個理論,若大量民眾預言某個事件會發生,他們的集體行為反會促成預言的實現。舉個例子:若大量民眾相信房價會上漲,有人會加快購屋決策或買房投資。因為需求量增加,房價果然上漲。
台灣的缺蛋現象進一步惡化,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年初台灣媒體預測雞蛋供應會出現短缺,促使部分民眾購買囤積。這種假性需求造成雞蛋短缺,讓更多民眾加入搶蛋的行列,最後引發全面性的缺蛋現象。雖然美台兩地都發生雞瘟,但卻有不一樣的缺蛋現象,必須用兩套經濟理論解釋結局。這個差異的理由何在呢?
媒體的報導是民眾反應不同的主要原因!過去幾個月,美國出現雞蛋短缺,但美國媒體看不到民眾搶蛋的報導。出現在媒體的畫面主要是蛋量不足的貨架。至於美國媒體的報導內容,主要是解釋缺蛋的原因,並建議民眾如何因應,例如改變飲食習慣,從其他食物攝取蛋白質。
相反的,針對雞蛋供給不足的報導,台灣媒體使用許多排隊搶蛋的畫面,造成民眾不必要的恐慌,甚至加入搶蛋的行列。針對缺蛋的原因,或民眾該如何因應,多數台灣媒體略過不提。更糟糕的是,台灣媒體給予投機政客充足的版面,把雞蛋短缺炒作成政治議題。
持平而論,美國消費者的「理性」反應,解除了一場缺蛋危機;台灣消費者的「衝動」反應,卻讓缺蛋危機更加惡化。美台兩地有相同的市場現象,卻有不同的結果,只能由兩套經濟理論獲得解釋。兩者的理論差異可歸因於媒體報導的取材角度不同。
後註:若有人主張媒體是台灣的亂源,至少在缺蛋這件事我並不反對。
編按:本文摘錄自翁達瑞臉書
延伸閱讀:選策會黑金之亂落幕 國民黨宣布終止運作
延伸閱讀:朱立倫的公子獻頭?!
延伸閱讀:2024誰會贏? 游盈隆:膝蓋想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