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翁順利/台南
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高能核物理實驗室團隊,致力研究次原子世界,15日與美國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同時發布重要研究成果,將重味夸克在極端環境的物理作為,對於宇宙形成環境的研究獲得明顯進展
自從2012年在歐洲粒子物理中心發現了俗稱「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之後,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高能物理已經完成了最後一片拼圖,再也沒有什麼值得期待的了,但世界上還是有許多的物理學家致力於研究奇妙的次原子世界,希望可以更了解構成世界的基本粒子以及交互作用力。
成大自2014年起由物理系教授帶領高能核物理實驗室團隊,參與位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STAR實驗,楊毅說,在由量子色動力學所描述的核物理世界中,夸克與膠子無法自由的存在,他們一定會被「強作用力」束縛成特定的粒子,而這種現象稱之為「色禁錮,但在極高溫與高能量密度下,夸克跟膠子會處於短暫的自由狀態並形成一種新的物質態,即是「夸克-膠子電漿態」(QGP),這種現象稱為「解禁錮」。
但這種極端環境只有在宇宙初期以及高能重離子對撞下才會發生,因此為了研究這個特殊的現象與更了解核作用力,希望可以藉由對撞高能量的重離子來重建出宇宙初期的環境。
成大高能核物理實驗室主要參與了STAR實驗中緲子探測器的研究工作,不但在2016年舉辦研討會邀請了世界各地(包括美國、中國、荷蘭等)的專家一起到成大來討論MTD相關的物理。
今年(2023年)3月,成大與STAR實驗組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在研究Upsilon粒子(由兩個底夸克所組成的粒子)在金離子對撞下的分解狀況,這也是第一次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中觀察到底夸克的分解,更了解夸克在極端環境下是如何與「夸克-膠子電漿態」進行反應。
成大物理系碩士生張哲嘉同學,研究緲子的鑑別(Upsilon粒子需要從兩個緲子重建出來)、分辨3個Upsilon量子態以及最終的物理結果。楊毅教授表示,未來成大會繼續努力研究J/psi粒子生成與噴流的關係等,將量子色動力學的拼圖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