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曾幾何時,台灣亞種只見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好棲息於灌木叢或樹林的「竹雞」,因為棲息地變更及屢遭破壞,在旗山溪洲的平地香蕉園,已不時出現可以聽到竹雞「雞狗乖、雞狗乖」、「咕嚕、咕嚕」的叫聲了!
對於棲息地的變更,山區的食物鏈減少,竹雞「被迫」遷移至平地覓食,農政單位不能等閒視之。
竹雞群居性,通常以小群體行動,常三五成群出沒於林地間,啄食食物,以果實、種子、昆蟲和葉子為食,夜晚則休息於樹上,飛行能力不佳。
維基百科指出,竹雞生態屬雜食性,生性隱蔽害羞,具領域性,常以小群體行動,平時在森林底層活動。從臉部至胸部皆為灰色,喉為栗色;身體大致呈現褐色,背上有白斑,腳灰色。雌雄同色,不易分辨,體長約25公分。
竹雞為雉科竹雞屬的鳥類,俗名華南竹鷓鴣、泥滑滑、山菌子、竹鷓鴣、普通竹雞,為中國特有鳥類,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北達陝西南部、西至四川盆地西緣、東達福建,本種為單型種,沒有亞種分化,臺灣的臺灣竹雞曾被視為本種的亞種。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研究指出,閩南語常出現跟竹雞相關的諺語,例如:形容活潑好動小孩,會說「甲竹雞仔同款」,更將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男生稱為「竹雞仔」。
竹雞除會被拿來形容人的性格之外,也經常被先民抓捕加菜。
竹雞雖然群體行動,但公鳥仍擁有很強的領域性,當領主在他的地盤聽到其它公鳥的叫聲時,便會循聲前去驅趕。先民就是利用這個特性,播放竹雞的叫聲吸引雄鳥前來,再以腳套、脖套等陷阱獵抓,烹煮後聽說味道跟雞一樣鮮美。
不過要注意,竹雞雖然不是什麼保育類動物,但在「野生動物保育法」頒佈後,獵捕竹雞仍是「犯法」的行為!一旦觸法,可要面臨6萬到30萬的罰鍰。宜蘭縣警方曾查獲一起送辦,遭縣政府裁罰,罰款6萬元。
(圖/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