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屏東
屏東市保留多處的歷史建築日式宿舍群,屏東縣政府為落實文化資產教育扎根,邀請文資專家帶領屏東市仁愛國小學童走入修復現場,認識日式木構造特殊工法,拉近教育學習與在地歷史文化的連結性。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與仁愛國小合作文資保存課程今年邁入第三年,從最初的文化資產保存與建築基本構築概念,到因應台灣氣候環境造就建築型態改變,於本週展開深度「從文化資產走向木育」之專題課程,目的是為讓學童進一步認識文化資產之建築結構與木料應用鏈結。
仁愛國小小朋友以實際場域體驗方式,前往位於屏東書院旁的崇仁新村(通海區)修復場域,見識了日式宿舍從「床組、軸組、屋組」各結構中,相當精細的木建材之應用,在文資委員賴福林的解說下瞭解各種「榫接」運用在日式建築中,包括金輪繼、大追掛等皆有不同名稱,與其不同建築位置配搭應用之結構,展現日式木構造特殊工法,讓學生驚嘆不已。
本次課程也安排學生實際參與日式建築特殊的編竹夾泥牆工法,透過竹片與木片交錯,兩者交錯使用麻繩綑綁固定,後續泥作還需分層施作,尤其面層的白灰壁必須經過至少三個月的養灰期,養灰過程皆需不斷攪拌,相當費時耗工,但也因此從中感受到日式宿舍保存之價值,不只年代久遠,更體現一個時代對於建築的堅持與建築的智慧。 屏東縣政府表示,透過文化資產修復場域與學生學習跨域結合,除了對於社區在地文化的了解和探索,更循著不同時間軸的歷史軌跡,培養文資守護的重要性。
某歷史退休教師指出,日式名稱,其實日本心底明白,唐式建築才是根源。如果日本承認是來自中國的,台灣自己媚日自己欺瞞自己,這是奴才心態。恢復漢唐光榮不敢,假借「日本」之名,似乎少了民族意識。到底主政者或是學者,民眾「日式各自表述各自爽」,那實質文化建築留下,滿足不同文化認同的心理,事實上又是日本學習中華文化的開始,台灣「日式」二字,永遠會留給後代「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