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 -戴貴立/ 人文報導
少數人有這種經驗,同學或是家中兄弟姊妹,有人出家了。宗教信仰是好事,也是自由意志,但是面對出家人,偶爾與他吃飯談天,會是何等境況?
陶藝家也是美術教師退休的鄭水圳,近日又與出家的「當年教過」的學生共餐,特別傳來趣味故事,那就是「供養」「布施」與「僧多粥少」的問題。如果你遇上這種情形,不會像蘇東坡與佛印發生的一些逸趣,反而會有另類想法。
鄭水圳說:「當和尚學生常邀請我去佛寺吃齋飯,我只能笑著告訴和尚,人家要供養師父,我卻被師父供養?」 正在用餐的時候,鄭水圳想起「僧多粥少」這個成語。實際情形正好相反,是「食之者寡,準備的太豐盛-僧與客少,菜色過多」,食畢師父還要鄭打包,勸我素菜帶回去,讓鄭「吃不了兜著走」。
常常聽到、看到「僧多粥少」,鄭吃素共餐時,不免會有諸多想法。
陶藝家鄭大師平日讀書,詩詞也接觸,唯獨與出家的老學生互動,一方面高興難得的生活體驗,一方面珍惜相聚共餐的機緣,這種事也讓他思之有味。這種緣,外人看似平常,在陶藝家還有鄭的好友間一傳開,真也能夠帶動趣味連想。這些瑣事屬於人文,也算是韻事。就看當事人的感受了。
圖/ 鄭水圳有學生當和尚,受到和尚招待之後抒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