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高雄
每年的秋初,都是養殖漁塭收成的時節,但用大網捕撈過程中難免有漏網之魚留在池底,飼主基於「不要捕了了」的習俗,也懶得去逐尾撿撈,村里的阿伯就趁機賺「福利」,去撿回家吃或變賣,過程中,池底的魚困獸猶鬥,噴得阿伯一身的汙泥,但阿伯知足又感恩,邊撿邊感謝飼主「留一份福氣給更需要的人」。這幅畫面,為古老的漁村增添一份的風情。
養殖魚塭秋冬收成捕魚,因為量大,都是趁池裡水位還高時用大網,數十人合力拉網的方式為之。這種「網撈」的收成模式,加上有些如虱目魚或烏魚之類的都很會跳,所以,即便網子再密合,池底都還是會有漏網之魚。
養殖業主,只負責養與收,捕魚工作都委請專業的「捕魚團隊」負責,他們最多一池只負責撈二網就收工轉往別池,飼主礙於人力老化與不足,也就「捉多放少」,不會去管池底還留有多少的漏網之魚了。
當地村內或鄰近村落有些阿伯,閒著也是閒著,於是就騎著機車到附近找尋業者己經收成,而且放乾池水準備晒乾消毒的魚塭,看看池底還有沒有漏網之魚。只要有,就下水撿撈,魚塭的主人也不會去取締。
飼主會「放任」漏網之魚而不撿撈乾淨,相傳是一些習俗,也就是不要捕了了 (捕光光),留一些「火種」及好酒沉甕底的概念,期待來年更豐收。
別看這些撿魚的阿伯,看似很輕鬆,其實他們也是得「付出代價」的。這些阿伯,都是「單兵作業」,池底的魚與水,都是量少而且快乾涸了,不可能再用網子撈,只能彎下腰來一尾一尾的撿。
陳丁發阿伯在布袋虎尾寮一帶撿池底魚己經有十幾年的經歷,他一派輕鬆的說,這種工作,就如同現在年輕世代在酒店外的「撿屍」一樣。飼主大方,不會前來取締的。
但他表示,魚塭「撿屍」的工作,就是只要帶著小個小水桶或小網子可以裝魚就好,但如果碰到池底的魚活力還很強,那就「有得舞了」,因為這些池底魚,似乎都知道「命將休矣」,都會垂死掙札,困獸猶鬥,不肯就範,絕不會輕易束手就擒的。
特別是生命力超強的吳郭魚,刺多又活繃亂跳,不小心就雙掌被刺得「流血流滴」。更要命的是隨著牠們的繃跳,底泥噴得一身黑,有時連眼睛都睜不開,回家得清洗半天。
陳丁發表示,通常會去魚塭「撿屍」的,都是閒閒沒事做的,有的是去撿回來自己吃,省再花錢買魚,有的是撿來變賣,賺點外快,運氣好,池底魚多,有時候一天可以賺到上千元的「外路仔」。有時也拿來分享一些左鄰右舍。
他說,這些池底撿到的魚,品質不變,只要加以清洗,「誰知道是出於池底的汙泥」?他說,這些魚也是「出汙泥而不染的」,還是可以當「現撈的」賣到好價錢的。
另位阿伯陳凱鈿則表示,他是抱著好玩的心情去「撿屍」,也不捨這些魚在池底隨著池水的乾涸而被日頭晒成魚干。但是,每次回家才進門就得先被太太罵到臭頭,因為「全身都是汙泥」。但他還樂此不疲,己經被罵四五年了。明年這個季節,還是會去撿。
陳凱鈿還說,台灣最美的就是人情味,這幅景像,在西濱的養殖地帶的這個季節最常看見,所以,他每次去撿時,都用很樂觀的正向心情邊撿邊想著,「這位魚塭的主人,太佛心來的,收成時還會留一份福氣給更需要的人」。他說,用這種心情出發,即便沒撿到多少,也是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