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如晦 非典型文史工作者
《左傳.僖公四年》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根據《左傳.僖公四年》記載,魯僖公四年,齊桓公攻打蔡國,滅蔡國之後,乘勝征討楚國。當時的楚成王派遣使者前去媾和時說道:「齊國地處北海之濱,楚國地處南海,兩國相距遙遠,而且也毫無利害關係。即使將馬牛雌雄相誘互相追逐,也不可能發生越界之事。實在不知為何貴國要興兵來犯呢?」。
齊國的管仲評估兩國實力,發現齊椘在伯仲之間,倘若兩國真的對壘,其結果恐怕也只是兩敗俱傷,於是只好搪塞一個很莫名的理由,之後便與楚國結盟。「風馬牛不相及」此語之後被用來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據聞故宮準備以馬偕為名策展,此事也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筆者對於此事儘管稍感意外,但又覺得在情理之中,畢竟自吳密察先生走馬上任之後,這類馬牛牲畜之事可以說是層出不窮,遠的從南院泰國展開幕式竟無展覽可賞、南院在短短半年竟展出打破世界紀錄的七場展覽 (正常的國際級博物館一個檔次的展覽大約為一年) 、南院專事無人機與水舞及燈光秀、去年十月的南院甚至還成為國慶煙火的爐主,超大型煙火輝映著無敵的建築物,只不過當晚確實在南院停車場也引起小型火災,但是這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反正也無人聞問,至於先前南院明火外燴把大廳變成餐廳之事也是經典,後又聽聞故宮南院悄悄的更改內規,明火看來似乎也不是絕對禁止了,筆者只是好奇所謂的16餘公尺外可以使用明火到底根據的是什麼黑科學?煙火確實是故宮的一大盛事,而且還是南院限定版,北院的三處合為兩處 (竟然要器物處管轄文獻處,這又是典型的風馬牛) 、所用之人無一是專業、竟然發生駭人聽聞的摔破三件國寶慘劇、為了配合抗中保台的政治正確莫名其妙的要林家收回蘭千山館國寶,此事尤犯眾怒,短短的四週已經超過七千人在國發會的平台上要求吳密察懸崖勒馬,現行國發會的規定是六十天內須有五千人附議,對照一個月內便迅速累積七千之眾,顯見民眾之怒非比尋常,但吳先生迄今無動於衷,他一再強調專業化,實則全院上下最不專業者就屬他,當然,他所任命的也都是此類,這就是沆瀣一氣,也不意外,畢竟陳明通、王美花、顧立雄者流均安座無恙,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代版處處可見,五星市長將來還可能入閣呢!
凡此種種也不難看出馬偕與故宮即使沒有任何關係,吳先生以其堅忍不拔的臺獨意志也要將其撮合在一起。也真的不難看出吳先生的宏圖偉業,去年的六月,北院就以《開山撫番 / 清帝國與臺灣原住民》為題策展,筆者並不反對故宮的跨界,只要主軸明確且彼此有著脈絡關係,跨界何樂而不為?例如南院在林正儀院長任內也曾有《織路繡徑穿重山 —— 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展覽,當時引起轟動,因為該展以織品為主角,鏈結了臺灣六大學術與展覽單位,其要義在於連結藝術與文化的神經元,並將臺灣要素與亞洲形體互相輝映,其難度之高也屬於破天荒,同一時期南院所籌辦的《故宮嘻哈秀》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該秀完全稱職地將故宮的藝術與超現實展演結合在一起,轟動藝林驚動萬教。反觀《開山撫番 / 清帝國與臺灣原住民》有的只是政治招式,其展件清一色都是奏摺與地圖之類的文件,簡言之,以如此貧乏的展件要撐起一個展覽有實際上的困難,至於所謂的引人入勝了當然也成了緣木求魚。
馬偕與故宮可以說是《開山撫番 / 清帝國與臺灣原住民》的續集,它同樣是出於吳先生的獨斷,但其荒謬之處更勝一籌,隨意舉例便有以下種種;
一、故宮本身並無任何關於馬偕的文物,換言之,故宮必須向他館商借,有趣的是吳先生對於蘭千山館的看法恰恰又是徹底的反對「借」 —— 想我泱泱故宮,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也由於「借」又衍生出番外篇,北美的某大學博物館藏有大量馬偕文物,原臺北市政府意欲籌辦馬偕特展 (據悉以原住民加上馬偕為出發點) ,然而因為故宮的介入已「知難而退」放棄與該大學合作的機會,或許有人會認為此係館際競爭,但筆者也相信以臺北市的名義作為策展單位將更具說服力,因為所有關於馬偕的事蹟幾乎都與大臺北有關 —— 馬偕之傳教皆在北部。
二、故宮為了策動此展,與臺史博聯名,雙方均攤文物之保險與運輸費用,展覽的場地則設於臺南的臺史博,故宮的理由是屆時 (113年) 故宮本院的展覽場域將會大肆整修,因此讓臺史博「獨挑大樑」,乍聽之在似乎有理,但忖思之後便會發現此舉相當詭異。一則如果故宮對於馬偕具有強烈使命感,何故邀集臺史博一同參與?泱泱故宮是中央二級單位,與行政院各部平起平坐,至於臺史博不管在位階或是預算規模上皆遠遠落後故宮。二則臺史博也欣然同意買單,所以到底是故宮要分散風險,還是故宮想成臺史博之美?以馬偕展之規模,故宮毫無理由借臺史博之力以促成,還是說吳密察本來就曾是臺史博的館長,遂以此「提攜」門閥鞏固實力?三則故宮本院在113年儘管進行整修,但偌大的南院分公司有的是展場,而且南院的強項不就是經營與故宮無涉之事務嗎?肥水何故落入臺史博之田?
三、過去故宮南院曾有「法國凱布朗利面具精品展」,該展來自於法國,展出也相當成功,其所展出的南島面具也與南院的亞洲設定 (至少當時的設定如是) 若合符節。故宮方面據信要以類似的巡迴展概念籌劃馬偕展,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馬偕展一旦離開台灣其實就無多少吸睛度,莫說海外巡迴 (理論上可能至北美巡迴) ,馬偕展不管落腳在臺史博或是故宮在邏輯上根本都說不通,若說真要落腳於臺史博也該是巴克禮而非馬偕特展 (巴克禮也是長老教會的著名傳教士,他創設了臺南神學院,臺南市的巴克禮公園就是為了紀念他) ,或許會有綠營人士以臺灣是一家的概念鼓吹愛台灣 —— 臺灣這麼小何必戰南北?只不過,如果事事都要政治正確,那麼故宮早該關門大吉,實則現在的故宮確實也在政治正確中形同虛設了,畢竟嘉義縣政府都要在南院旁大興土木蓋起工業區了 (去年底環評二次審議通過,一點都不意外) ,吳密察先生在公聽會上所主張的專業化硬生生的被連任的翁章梁縣長甩了個大巴掌,但這恐怕也是周瑜打黃蓋,國際博物館旁就是工業區,這等規劃在地球表面上除了民進黨以外,無人能望其項背。
四、我們對於馬偕家族對於臺灣的貢獻推崇備至,其引進西方思潮、興辦教育、行醫濟世、溝通文化之功加速了臺灣的現代化,巴克禮先生亦然,這些點點滴滴還是當下的進行式,馬偕醫院、馬偕醫學院、馬偕護專、真理大學等等均是作育英才春風化雨的典範。一如馬偕先生自詡的「寧願燒盡,不願朽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紀念如此重要的人物,不能僅僅只以政治正確解決,儘管許多同胞對於長老教會有不同的意見,例如其在228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對於馬偕先生的大仁大勇無人表示懷疑,現在的臺灣早被政治正確給撕爛了,對立、敵視司空見慣,而馬偕先生所代表的恰恰就是和諧且融合的臺灣,舉辦馬偕先生特展對於促進族群和解有莫大的效益,然而故宮的立身所在並非政治,而是藝術,儘管故宮早已走山。
以現在不專業的故宮,怎麼會有任何專業人士相信故宮可以將馬偕特展辦妥辦好?
註:原刊處/風傳媒觀點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