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黃春眠/屏東
每逢佳節倍思親,為紓解新住民思鄉情懷,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屏東縣服務站特別於日前辦理「『貓』年回娘家─搗麻糬、吃團圓飯」活動,邀請新住民家庭與該站同仁同樂。
活動中除了進行搗麻糬、做糍粑等年節活動體驗,更準備新住民姊妹親手做的越南、印尼及臺灣年節美食讓大家品嚐,眾人吃吃家鄉菜、說說家鄉話,還分享家鄉年節文「化,讓無法回鄉的新住民朋友能一解鄉愁,感受回娘家過年的溫暖氣氛。
來自越南的小莉開心分享自己母國年節文化,笑稱自己其實是「喵星人」,原來越南傳統12生肖中排名第四的不是兔子,而是「貓」,所以在越南,今年是「貓年」,而非「兔年」;
來自福建的新住民阿英也分享自己老家的過年習俗,她表示,每到過年前夕,家家戶戶就會開始準備搗麻糬,稱作「打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裡,再用木槌搗成泥狀製作,根據各地的做法與名稱不同,又叫做「麻糍」、「糍粑」或「黏糕」。
而黏糕又與年糕諧音,有年年高升的寓意,也有把錢「黏」進門的意涵,所以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吃上一口糯米製品,祈求今年財運亨通、五穀豐收。
除了有趣的搗麻糬體驗,現場還有「品嚐家鄉好味道」活動,不僅準備臺灣年節傳統美食,諸如蘿蔔糕,讓食用的人能有「好彩頭」;「刈包」又稱「虎咬豬」,有「福咬住」的涵義;
以及狀似元寶的「水餃」,象徵財源廣進。另外還有新住民姊妹親手做的家鄉特色料理,印尼薑黃飯、蝶豆花春捲、廣式腸粉、印度爆漿脆球餅、印度糖圈圈以及越南年節必吃的方粽與越南年糕等等,藉由家鄉美食慰勞新住民朋友一整年的辛勞,同時期許來年都能有福有財、好運連連。
從越南嫁來臺灣多年的碧蓮做了排骨湯、油飯和滷蛋來和大家分享,這些都是她向婆婆學來的道地臺灣味,她表示,自己剛嫁來臺灣時中文說不好,廚藝也很生疏,和婆婆學習之後,過年不僅可以煮出一整桌年菜,臺語吉祥話也說得很溜,現在更靠著一手好廚藝,經營屬於自己的滷味店。
「請你吃麻糬,祝你年年賺大錢」,碧蓮拿起自己親手搗的麻糬,對在場的新住民姊妹用臺語傳遞祝福,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能財源滾滾。
屏東縣服務站站主任武淑賢表示,移民署就是新住民朋友的娘家,藉由舉辦搗麻糬及吃團圓飯等年節活動,讓無法返鄉過年的新住民朋友能感受到移民署的溫暖,除了能一解思鄉之愁,也能互相了解不同國家的新年文化。
另外年節拜訪親友的傳統,今年因疫情減緩而有增加趨勢,由於邊境逐步放寬,可望重現久違的返鄉過年人潮,郵包或快遞家鄉食品來臺的情形也相對增加。
移民署特別提醒新住民及移工朋友,新年送禮時一定要多加留意肉製品來源產地,切勿上網購買來路不明及跨境輸入肉品,或委託親友攜帶入境,千萬不要因為想念家鄉味,誤觸法令而付出高額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