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江南/台北報導
在科幻電影中,複製人替身是許多文明拓荒與醫療議題的常見元素,那些看似充滿高科技的遙遠未來,卻是當今癌症治療新技術的重要啟蒙。癌症治療有如此迫切的「替身」需求,就是因為以統一藥物作為治療癌症的策略有相當大的局限性,且癌腫瘤具異質性、患者個體也有所不同,相同抗癌藥應用在不同患者身上,效果差異將難以預料,而對於使用免疫治療亦是如此,無法確定療法實際效用之下,令患者身體必須承受一次次嘗試的沉重負擔。創造如同複製一樣的治療替身,成為廣大研究與臨床所追求的目標。
精拓生技主辦的【2022替身醫療論壇】將在12月21日以線上論壇舉辦,特別邀請了「中央研究院轉譯醫學專題中心」、韓國生技公司「CLECELL」、「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細胞治療中心 」,專家學者、產業先驅和臨床醫師將與我們分享不同替身醫療技術應用和臨床實際案例。
小鼠替身: 免疫治療結合體外試藥,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中央研究院轉譯醫學專題中心陶秘華執行長指出,過往癌症治療經常使用的標靶藥物或化療難以根除癌細胞,導致腫瘤有高機率再生的風險,而如今如火如荼開發試驗的免疫療法便是有望解決此難題的新星,更有臨床結果顯示其提高10%至20%的生存率。
為建構良好的臨床前動物模型用於測試療法成效,創造腫瘤微環境應包含多種細胞類型,除了患者本身的癌細胞外,還要有人類免疫細胞的參與。患者的癌組織或細胞可以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體內以產生第一代,再進一步擴增至其他小鼠進行多樣藥物或免疫治療的測試。
3D列印: 列印3D腫瘤類器官,製造接近人體的仿生環境
韓國生技公司CLECELL行銷總監 채수윤Shawn提到,製作腫瘤類器官如果使用傳統2D細胞培養技術,其所擁有的仿生效果由於扁平的型態而變得有限,3D培養正是能夠改善這個缺陷的關鍵。利用3D列印技術,CLECELL得以使用不同生物墨水層層堆疊出結構複雜的腫瘤類器官,實現與人體內相似的仿生環境,開闢一條動物替身外的可能性。
突破臨床困境: 由侵襲性纖維瘤案例,看見替身技術實踐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呂隆昇主任分享,當他治療一位侵襲性纖維瘤的患者時,這位51歲女士已嘗試過兩次手術和兩次放射性治療,但疾病依然復發,造成她相當大的痛苦。而在使用腫瘤替身EVA select平台,去為患者篩選合適藥物之後,令人欣慰地這位女士得到病情上的緩解。呂隆昇主任相信,如將這門技術與藥廠合作,可發掘更好的新藥物,並且期望無需再使用原先十分昂貴的臨床研究,便能夠得知藥物在人體的真實反映,從而提高藥物研發的產率。
「2022替身醫療論壇」帶你走入替身醫療研發與臨床現況
呂隆昇主任已成功在300多位癌友、橫跨20多種癌別中看見替身醫療的效果,也與藥廠合作找出來自植物的活性成分,其非常適合用來治療癌症,促進了化療藥物的開發。而CLECELL的3D列印腫瘤類器官,解決了同行中不同材料復合使用的困境。
儘管達到如同複製人那般完全與患者相同的試藥替身,還有許多嘗試空間,但在中央研究院、臺北醫學大學、CLECELL多方專家開發及臨床實證成果中,也讓我們一窺近在咫尺的癌症治療前景,以及替身醫療為我們所帶來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