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景旭/高雄
民國68年7月1日高雄市繼臺北市之後,自台灣省省轄市升格為行政院直轄的院轄市,高雄市政府的組織編制也隨之擴大,新成立了「高雄市政府新聞處」,筆者當時追隨首任處長許華國教授一起到新聞處服務,從台灣東北角的宜蘭縣政府奉調到人口百萬、繁榮進步的全台第二大城、工商港灣大都市「高雄」,眼界大開自不言可喻。全台灣面積雖僅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但宜蘭、高雄兩地,相距仍有五百公里之遠,南北風土民情也略有不同,筆者調到高雄市工作,初時確有些許生疏,但經過一段時間即融入南臺灣-高雄的生活環境,適應裕如,且之後的公務生涯一直沒有離開過「高雄市政府」,退休後也定居在高雄市,迄今四十三年有餘,回憶初抵達高雄市第一年的部分生活點滴,猶覺新鮮有趣,依稀憶述於下:
一、夏天之午後、傍晚經常下雷陣雨(西北雨)
筆者從北台灣的宜蘭調到南台灣的高雄,從諺語「竹風蘭雨」一詞即能顯現南北天候互異,宜蘭多雨潮濕,高雄則乾燥少雨,尤其在夏日的午後或黃昏;經常下起陣雨,而下班時刻,未帶雨具的同仁都聚集在市府大門口等候雨停再上路,一時玄關間寒喧聲四起、熙熙嚷嚷,蔚為奇觀。
二、壽山攬港市,愛河盪輕舟
高雄市是港都,高雄港乃高雄市發展之母,可是民國六、七十年代,高雄港市尚未合一,高雄港務局的圍牆把高雄港區、市區一分為二,因此一般民眾除非上壽山風景區或到西子灣與旗津尋幽探勝,看不到大海,似乎有點遺憾,而不像現在港市已合一,港區圍牆早拆除、從塩埕區的駁二、真愛碼頭、再沿著光榮碼頭,一路到苓雅、前鎮的港埠大樓、經貿園區等等沿線水岸風光皆連成一氣,美麗壯觀又吸睛。
高雄早期港市雖不合一,但卻有一條蜿蜒市區的美麗愛河,其下游在塩埕區五福橋附近匯入高雄港出海口,兩岸垂柳綠樹,河中帆影點點,情侶約會或朋友偕遊,雙雙划漿行舟愛河,談天說地極富詩情畫意,這是南臺灣獨一無二,也是高雄人暨外來遊客嚮往的觀光景點,今則太陽能愛之船、水陸兩用鴨子船、貢噶拉船已取代划槳小船載客遊賞愛河美景,別有一番風情,但昔日兩人對坐優游自在操槳徜徉愛河的影像,仍深植人心,回味無窮。
三、市區道路井然有序,多圓環(有大、小圓環;鹽埕、三多、左營南門圓環等)
筆者老家宜蘭市只有一處「南門圓環」,來到高雄市,則發現市區道路「一心、二聖、三多、四維、五福、六合、七賢、八德、九如、十全」等東西向道路井然有序,但卻有好幾個圓環,一走出高雄火車站不遠,在中山路與中正路口就有「大港埔圓環」,通稱「大圓環」,並銜接中正三路與四路。相對的在中華路與中正路口也有一個圓環,稱作「小圓環」,大、小兩圓環是高雄市早期的地標。另左營舊城南門(啓文門)是連接左營區與鼓山區的圓環,為國定古蹟,古色古香,是高雄市的歷史地標。而在鹽埕區中正路與大勇路口也有一個鹽埕圓環;早在民國49年已開闢,其間矗立了的一座國父孫中山先生銅像;而三多路圓環則位在三多路與中山路口,中間有一座先總統蔣公中正騎馬的銅像,英姿奕奕,又稱作「騎馬仔圓環」。以上五個圓環,如今除舊城南門依然屹立;塩埕圓環改建成「塩埕市民廣場」外,餘皆已完成交通疏運的階段性任務而功成身退,年輕世代的朋友們或許不知道它們昔日的風貌。
四、地上公園地下街
「高雄地下街」位於塩埕區舊高雄市政府正對面,毗鄰愛河,為全台灣第一座大型的地下商場,地上則是水榭亭台、園林式建築的仁愛公園,地下街計有二層,佔地廣袤,營業項目包括綜合百貨商場、超級市場、書城、大型遊藝場、歌劇院、餐廳、展覽館、電影院、兒童遊藝場、保齡球館、遛冰場、冰宮等12大項、從早上九時營業到凌晨一、二時,購物休閒、吃喝玩樂設施應有盡,且地點適中、交通方便,因此人潮如湧,生意興隆,尤其假日更是摩肩接踵,好不熱鬧,是時「地上公園地下街已成為高雄市商業繁華的地標;不僅高雄市民,連外地的遊客來到高雄也都以它為必遊景點,筆者初到高雄就在地下街對面的塩埕舊市府上班,天天目睹地下街前車水馬龍的盛況,印象極為深刻,可惜在民國78年(1989)12月18日一場無名火燒燬「地下街」,「仁愛公園」跟著蹋陷,後因復建無著,於民國83(1994)年填平,「地下街」從此消失了;「仁愛公園」也改建成228紀念公園,而曾風光繁華十一年的「地下街」,如今已成過往雲煙,令人空留回憶。
五、鹽埕埔、苓雅寮、五塊厝為鬧區
高雄市區內地名末字凡冠有「埔」、「寮」或「厝」字者,似乎都屬比較熱鬧或開發早的地區,如「塩埕埔」當時是市政府所在地,周邊有大新百貨公司、地下街商場、華王大飯店、金飾、鐘錶名店等,「苓雅寮」在三多路附近,周邊有苓雅市場、三多商圈,電影院等;「五塊厝」則在文化中心附近,屬新興發展區,生活機能佳。另「大港埔」附近也有高雄火車站、六合夜市、大統百貨公司(五福店)等,「三塊厝」也是早期較熱鬧的所在。筆者昔日經常聼高雄在地的朋友說「要去塩埕埔….」等語,或許就是這個緣由吧!
六、左營開發早,大街仍有牛車行踪
左營舊部落開發極早,明鄭時期即馳名,清領時期名「興隆莊」為鳳山縣治;迄今仍保存有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其鬧區左營大路商業鼎盛,為舊時打狗(高雄)與台南府城往來孔道,附近有蓮池潭風景區(春秋閣、龍虎塔、孔廟…),但在民國六十八年間,左營大路上偶爾亦有牛車出入,尚保有農業社會特色,筆者初到高雄租房住於左營,當時長女才二歲,白天託褓母帶,小小年纪的她就喜歡褓母帶她至左營大路看牛車,其見所未見,小小心靈頗感新奇。
七、喜慶宴席菜道多,吃到一半上水果
高雄人相當好客,喜慶辦桌宴請親友時,菜肴豐富菜道多,水果上桌時,表示菜道才出到一半而已,筆者自小出生在北台灣,那兒慣例筵席結束才上水果,因此認知有所不同:移居高雄第一次遇房東女兒結婚,在自宅舉辦喜宴,我躬逢其盛應邀參赴宴,當時筵開數桌,我見水果上桌即離席,結果房東太太又上樓來請我回座,她說「楊先生,菜才出到一半…..」正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因而瞭解了高雄的特殊用餐文化。
八、方言別出新裁
方言南腔北調在所難免,但有些語意則不盡相同,譬如女兒褓母當年告訴筆者「你女兒很(受教)」,我初不知其意,一問之下,才知乃(乖巧)之意,又説「她要騎(孔明車)出去….」筆者乍聽之下,有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再問才知是「她要騎(腳踏車)出去……」,又「部落」在北部係泛指原住民聚落,高雄則通稱舊村落(舍),方言意 函大同小異者甚多,於此僅就以上三句略作簡單詮釋。
俗話說:「日久他鄉即故鄉」,筆者遊宦高雄瞬即四十三年,對第二故鄉-高雄的感情已不輸給出生地-宜蘭,唯撫今追昔,對初到高雄的新鮮印象仍記憶猶新,爰提筆以記之。
圖/ 文彬、晨光、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