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尚智
於是,很難不決定最後要丟的是「書」,並且是大比例的丟掉。
是這樣子的,七大箱書,最後決定,全部交相PK,只留一箱30本。
這樣大概可以省一萬塊錢,省下的錢,換一支新手機?
倘若萬一太過牽腸掛肚,彷彿生死乖離,無法不哭著嘶鳴哀嚎的絕不放手。
那就「60本」,無論如何僅能存留兩箱,萬千收官~。
這十多年在中國、香港許多城市搬來搬去,搬書,每次也都是大工程。
但我已經直恩的完全沒有買「閒書」了,幾乎都是工具書,或者尤其涉及宗教美學、哲學,金融市場、國際趨勢等等,各種思想策略的翻譯書或重頭書。
這些書的如此機緣希罕,大概就出版一波,之後就絕版了。
話說相形之下,什麼「西裝、襯衫」竟然都是最大比例、毫無遲疑的裝箱了。
為什麼「容不下」就這麼一些,既然怎麼說來都是如此珍貴的書,而且九成以上,也都是網路上完全搜尋不到的資料性或材料性的?
最終的關鍵是:真的真的,今後應該不會再「翻閱」了!
許多書當時閱讀或研究、整理或追尋的「狀態/角色、心態/意志」,今後都不會再有了。
比如可能還會「回憶、思索」關於敦煌與絲路,但不可能再廢寢忘食的好幾本書研讀、筆記、深入整理到天昏地暗。
彷彿曾經深深愛過,彼此也深深的日夜相望、陪伴共枕。
可如今真的已經沒有「現在」了、也幾乎沒有「未來」了,甚至還更又卻是完完全全的:「起心作意,皆是沉重」~。
不愛了、沒心了。無意了、無緣了。
一本一本書在生活中的必要存在,就這麼斷了吧、散了吧!
說到衣服,那可真的完全沒啥獨特、絕對、必要的價值沒錯。
但差別是:衣服確實「還會再穿」!
都說世間的每一個領域、每一樣集體的物件,共同投影於某一種集中與作用力。
顯影於天地之間的一方,於是都有所屬對應的「神明」。
如今這個世界的「書神」,是承繼了多少代、數千年的輾轉至今?
對於所有曾經熱愛、受教、領略,且感恩的「曾經愛書的人們」,究竟是無情或輕易?是無奈或被迫?
究竟是「容不下」,或者其實從來就只是「不願意?
將一本一本來自大地樹林、紙張印刷裝訂的書,如˙金逐一的捨棄、放棄或丟棄。
一本又一本,最終流落八方,直到成為倒入廢紙回收的荒煙之中,燃燒成火光,或者重新變成擦屁股的衛生紙。
現今世界的,人與書的,聚和散,「書神」將如何反應?
會是深沉的銘記與哀傷,或者只是毫無牽動的理解,然後閉上雙眼?